伊朗这是受了什么刺激了,怎么突然就要干大事了?
据报道,2025年4月6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一纸命令,让中东这个火药桶又开始热起来了。
路透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多家国际权威媒体证实,哈梅内伊已下令伊朗武装部队进入“最高战备状态”,所有军事单位进入24小时警戒,地下导弹基地解除保险,空军战机挂弹升空巡航。
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伊朗对美国的“摊牌”——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极限施压,德黑兰不惜以战争回应。
很多人都觉得:“伊朗是半点血性都没有的,这回表现得强硬一点,无非就是希望美国给个垫子他好跪的舒服点。”
更有人调侃:“猜猜这回伊朗打算嗷到什么时候就和谈?”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向伊朗发出了一封措辞强硬的“最后通牒”信函,要求伊朗在两个月内签署新版核协议,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美国将联合盟友采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包括军事打击。
为配合这一威胁,美国国防部于2025年3月21日正式宣布将“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从东亚调往中东,以配合已在红海部署的“杜鲁门”号航母形成双打击群。航母编队包括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伯克级驱逐舰及舰载机联队,预计耗时2-3周抵达中东(即约4月上旬到位,现在基本到了)。
不过,面对美国的“航母外交”,伊朗这回倒是硬气十足——直接干!
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公开警告:“我们已制定击退任何攻击的战略,哪怕是心理战!”
而总统佩泽希齐扬则直接回绝了美国的谈判条件,强调“绝不会在枪口下屈服”。
这种寸步不让的姿态,让美伊本就脆弱的外交渠道彻底断裂。
过去一个月,伊朗政坛正经历一场针对“温和派”的大清洗。
4月初,副总统达比里因“南极奢华旅行”丑闻被迫辞职;另一名副总统扎里夫则因子女持有美国国籍遭议会弹劾。这俩人都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亲美派”,其中扎里夫是伊朗政坛的温和派代表人物,曾主导2015年伊核协议的谈判与签署,主张与美国对话缓和关系;而达比里则是长期主张“通过谈判解除制裁”,也被视为“亲美”。
这两位官员下台后,保守派迅速通过182票高票罢免了改革派经济部长赫马提,并推动立法限制总统权力。
自2024年莱希总统坠机身亡后,伊朗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如今,随着经济恶化(通胀率29.5%)、民众对西方妥协路线失望,强硬派借势崛起。
现在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投降派正在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4月6日,伊朗突然向伊拉克、科威特等六国发出外交照会,警告“任何允许美军使用其领土攻击伊朗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宣战”。
与此同时,革命卫队将领密集视察南部军事基地,被西方卫星拍到地下导弹库开启,恐怕现在数以千计的“法塔赫”弹道导弹已经进入了发射阵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伊朗对迭戈加西亚基地的威胁。这座印度洋上的美英联合基地,近期进驻了6架B-2轰炸机,距离伊朗可没多远。伊朗军方明确表示,一旦该基地起飞战机攻击伊朗,将视同英国参战,“打击目标不会区分美军和英军”。
这种“捆绑打击”策略,显然是要拉高美国的战争成本。
对特朗普而言,两个月期限(2025年5月7日)既是为选举造势,也是赌伊朗不敢真打——毕竟美军在中东部署了双航母、隐身战机、反导系统三重威慑。
但对哈梅内伊来说,妥协意味着神权体制的崩溃。2018年制裁导致里亚尔贬值80%的惨痛教训,让德黑兰宁愿“用导弹换尊严”。
更危险的是地区连锁反应。
沙特、卡塔尔等国已私下向伊朗保证“不会为美军提供基地”,但以色列始终是最大变数。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政府多次扬言要单独空袭伊朗核设施,这对于当今中东局势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而特朗普的无脑偏袒立场,更是可能会让局部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机会之窗正在关闭,任何误判都可能点燃整个中东。”
西方的经济制裁确实把伊朗民众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普通民众月收入甚至不足100美元。当议会选举沦为派系斗争工具时,对外展示强硬就成了凝聚共识的最后手段。
不过美国方面也不好过——打,可能重蹈阿富汗覆辙;不打,超级大国威信扫地。
所以,这场博弈中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彻底消灭美国鬼子!美国必须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