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陕西引汉济渭工程二期北干线隧洞贯通了,预计到2025年底就能通水。看到这个消息,突然想起六年前那个轰动全国的超级工程——秦岭输水隧洞。这条全长98.3公里的隧道,可是人类第一次从秦岭底部打穿啊!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能开车两小时的"地下长河"。
陕西人的"南水北调",为啥非穿秦岭不可?
陕西关中地区看着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其实是个"水资源贫困户"。西安、咸阳这些大城市,每年缺水都在上亿立方米。为啥?因为陕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但渭河水量季节变化大,遇上干旱年份根本不够用。而南边汉江可是长江最大支流,水量充沛得让北方人眼红。
引汉济渭工程说白了就是"陕西南水北调",把汉江水引到渭河去。但问题来了,汉江和渭河之间隔着秦岭啊!这山可不是吃素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山体岩石坚硬得能崩掉钻头。要在这种地方挖隧道,难度堪比在花岗岩里绣花。
六年磨一剑,盾构机立大功
从2014年工程批复到2022年隧洞贯通,整整六年时间。最难的秦岭输水隧洞段,用了两台超级盾构机(TBM)24小时连轴转。这种大家伙长317米,刀盘直径8.02米,重达1400吨,活脱脱就是个"穿山甲"。
可别小看这盾构机,它边挖边拼装隧道管片,比传统钻爆法快三倍。但遇到秦岭这种硬骨头,机器也犯怵。石英含量96%的岩石,抗压强度307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要扛住3070公斤压力。工人形容"掘进1米像啃下10斤骨头",刀头磨损严重得天天换。
40℃高温+疫情停工,工程差点"卡壳"
隧道里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洞外零下10℃,洞里40℃高温,工人穿着短袖都汗如雨下。赶上疫情那两年,材料进不来,技术人员出不去,工程进度直接腰斩。最要命的是2020年初,眼看就剩最后几公里,结果因为防疫需要停工三个月。
好在今年辽宁鞍山宝德钢厂支援了80吨特种钢材,解了燃眉之急。到2022年1月,最后73米终于啃下来。2月22日贯通那一刻,现场工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六年,他们可是把青春都"焊"进秦岭里了。
开车两小时的隧道,到底啥体验?
要说这条隧道最牛的地方,除了长度98公里创下纪录,还有它的设计。隧洞最大埋深2050米,相当于在地下挖了600多层楼。全程单向三车道,但因为是输水隧道,平时主要走检修车。要是真开车走全程,时速40公里得开两个多小时,够追完半部电视剧了。
不过咱普通人想体验可不容易,毕竟这是战略工程。但想想以后汉江水从脚下流过,滋润着三秦大地,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516亿砸下去,值不值?
整个引汉济渭工程总投资516亿,二期还要再追加200亿。这钱花得值吗?算算账:年调水量15亿立方米,够1411万人用,西安、咸阳这些城市再也不用跟渭河"抢水"喝了。而且有了生态补水,渭河湿地逐渐恢复,地下水超采问题也能缓解。
更厉害的是,这个工程让长江黄河在关中"牵手",相当于给陕西装了个"水资源调节器"。以后遇到旱季,开闸放水;雨季蓄水,真正实现了"丰枯调剂"。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史记》里司马迁说的:"凿空西域,张骞始开其道。"如今咱们用现代科技凿穿秦岭,何尝不是另一种"凿空"?这些深埋地下的超级工程,就像一根根血脉,让中国这个巨人越来越有活力。
大家下次经过秦岭隧道时,也不妨给默默付出的建设者点个赞——是他们,让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