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团热潮卷土重来,K-Pop的又一“救命稻草”?

超级马特 2025-02-27 09:55:30
新时代的团体规模

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后,K-Pop正再次掀起大型团的热潮。

近年来,偶像产品的出道规模愈发庞大。

不久前的2月24日,全新女团Hearts2Hearts正式出道,作为8人团体,彰显出重新回归昔日大型团的趋势。

而在今年1月,JYP也推出了由7名成员组成的男团KICKFLIP。

这一波潮流让人思考,K-Pop是否在寻求一种新的“救命稻草”。

通过大型团的设定,可能会迎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根据市场消息,YG和HYBE等大牌公司也意图引入大型团的企划以应对市场困境。

不仅是顶尖公司,中小型企划社也纷纷加入这个浪潮,力求通过大型团实现逆袭。

值得注意的是,仅在去年的“百团大战”中,有超过20组新大型团出道。

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7名及以上的团体配置已成为趋势。

随着K-Pop内陷入出口危机,恢复大型团的迷雾之中,成了一种自救方案。

大型团的历史回顾

其实,大型团在K-Pop历史上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千禧年初期,大型团就曾风靡一时。

在90年代末第一代K-Pop偶像出现时,团体规模相对紧凑,通常在3至5人之间。

如S.E.S和FIN.K.L等女团以3-4人为主流,而男团如H.O.T和g.o.d则普遍为5人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K-Pop的团队规模逐渐扩大。

在千禧年时期,五人群体仍是常态。

包括东方神起、BigBang和Wonder Girls等经典团体皆遵循这个模式。

特别的是,Super Junior和少女时代的出道方式成为了奇特的现象,它们多方位地活跃于韩国的娱乐圈。

伴随而来的是二代团的兴起,像帝国之子和After School等组合也逐渐开启了大型团的模式。

而在中小型公司中,大型团不仅是趋势,也成为生存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之后的三代团,七人组的“轻量大型团”配置日元流行,BTS、GOT7和AOA等均是代表例。

然而,随着选秀潮流的兴起,101系推出的大型团如I.O.I、WANNA·ONE和IZONE等成为新的潮流。

这些团体的兴起为大型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K-Pop和J-Pop的大型团区别

相比之下,K-Pop的大型团企划无疑借鉴了J-Pop的成功经验。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推动了小猫俱乐部等大型团体的崛起。

然而,J-Pop的“毕业制”并不完全适用于K-Pop。

K-Pop强调的是长期稳定的人员配置,而J-Pop则更灵活多变。

这反映了两者在偶像文化上的结构差异。

例如,After School因多个成员离队而渐渐低迷,但J-Pop却允许成员毕业后继续参与表演。

这两者的不同在于,K-Pop更注重成员与粉丝的连接。

新一代偶像的出道往往也基于个人形象塑造,而不是整体团体的曝光。

大型团的未来展望

尽管大型团在目前的市场上依然遭遇挑战,但它们的优势依旧明显。

大型团的典型优势集中在表演和市场反应上。

复杂的编舞和多样的舞台效果使得大型团在表演中具备了独特的吸引力。

就如NCT和IZONE的团体舞一样,这种规模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目光,也能创造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大型团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粉丝,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

尤其是在K-Pop的男团中,人海战术能够有效减轻成员入伍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大型团在专辑销量和奖项方面的反馈也展现出其市场实力。

根据以往的数据,大型团的销量在K-Pop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即便在当下的出口危机中,SEVENTEEN和Stray Kids等团体通过精准的市场策略实现了销售突破。

在全球化背景下,混合型大型团体的复苏可能会成为新的趋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快速的培训与养成方式也可能带来风险。

持续关注未来的发展

K-Pop的大型团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反映出市场的逐步变化。

不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未来的K-Pop将需要重新审视大型团的运营模式。

相对于单一配置的偶像模式,多元化的组合方式或许能够成为新的方向。

虽然当前形势较为复杂,但随着风向的改变,也许大型团会找到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K-Pop的大型团似乎在一次次的轮回中证明了自己在市场中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商业利益上,更在于它如何重塑偶像文化的未来。

结语

大型团热潮的回归正是K-Pop在面临重大挑战时所激起的反思与重估。

这一波潮流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提升,更是对偶像模式深度的重新定位。

未来如何走向,还需市场的考验与时间的检验。

在欣赏美好表演的人海中,我们更该期待新的创新与突破。

0 阅读:3

超级马特

简介:薛梓萱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