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植树节活动在萤火谷文创农场举行,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参与。
活动当天,14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阳光明媚的下午一起动手栽下树苗。
这些小树苗将来的命运引发了众多讨论:是简单的自然成长,还是被过分呵护?
孩子该如何教育,才能如树般茁壮成长?
深挖教育的根基:从柳宗元到陈鹤琴的智慧在活动中,有位母亲在挖坑时,突然想起了柳宗元的诗句:“其莳也若子”。
栽树就像育人,关键在于根基的深度和牢靠。
她不由得感叹,养育孩子也是如此——那些看似琐碎的陪伴、对话以及不为人知的努力,都在为孩子打下坚实基础。
这个观点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教育的深度好比树坑的深浅,看到孩子渐渐成长并好别人,想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不止如此,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也在活动中被讨论开来。
孩子们在制作植物拓染作品时,自由摆放花瓣、敲打染布,体验到手工的乐趣。
这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在操作中认识世界。”活动给予了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结果是意想不到的艺术品。
家长们发现,不纠正孩子的“错误”,反而能让他们发现独特的创意。
或许育儿也该如此——少些“标准答案”,多些让生命自然舒展的留白。
孩子们的春日私语:植物拓染的新体验之后的拓染环节最受孩子欢迎。
他们通过捶打、拓印,将酢浆草等植物的纹理和色彩印在布上。
孩子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妈妈快看!
我印出了叶子的心跳!”这样的创意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动手的喜悦与成就感。
他们用心捶打染布,观察花汁在棉布上晕染成各种形状。
这些简单的手工活动给了孩子们机会用自己的双手探索世界。
在玩乐中成长和领悟,是真正的教育,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成果,也欣喜地意识到,原来让孩子自由发挥能激发出这么多的创造力。
最后的环节是分享与总结,讨论育人与种树的相似之处。
志愿者们提醒道,树木的成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和土壤。
同样,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爱、和家庭氛围。
鼓励让孩子如沐浴在阳光下,爱则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而坚实的家庭氛围则成为孩子的成长基石。
在场的家长们深入探讨了育儿中的悖论,例如“鸡娃”现象和“直升机父母”。
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剥夺他们自由玩耍的时间,以“不输在起跑线”为名。
这样的模式是否真的好?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高分数,更需要拥有创新力的孩子。
让孩子自由生长:摆脱“直升机父母”现象许多家长从活动中得到启发,开始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
他们认识到,过多的活动安排和学业压力可能抑制了孩子天性的需求,比如探索、试错和自主选择。
让孩子有些“无用的时光”,无论是发发呆还是玩泥巴,也许正孕育着他们的创造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成为“生态守护者”,像保护土壤的微生物平衡一样,维护孩子的内驱力。
结尾的思想升华让人深思。
现今的社会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有时反而成了制约他们的桎梏。
我们能做的是给予孩子空间和自由,就像守护每一棵独特的树,让他们自然抽枝散叶,向阳而生。
或许这样,才真正种下了春天的约定。
愿每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守护者,像期待树苗的成长一样,用岁月静候他们抽枝散叶。
上一次活动的组织者易琴女士说得好:“愿每个孩子如独特的树种,在爱的滋养和自由空气中,自由成长。”这一愿景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去追寻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