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质量越来越重视。猪肉切块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含猪的品种、猪的年龄、肥瘦程度以及切割位置等。即使是同一个猪胴体,不同部位的肉质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口感也会不同,导致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也不尽相同。根据部位对猪胴体进行切割是对猪肉进行分级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同人群会偏好不同的猪肉部位,对猪肉的部位进行分类方便人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购买不同部位的肉,也有助于市场规范。
然而,在农贸市场、菜市场及部分小型超市并没有标签标明猪肉的部位,消费者只能根据肉眼观察肉来辨别猪肉部位,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人的经验和感觉,这种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找到一种自动、快速识别分辨猪肉部位的方法。
近日,由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詹炜教授领衔的“虫姿百态”团队在计算机视觉技术专业融合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研究成果以“Pork primal cuts recognition method via computer vi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食品科技领域TOP期刊MEAT SCIENCE。
针对猪肉部位难区分的问题,詹炜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和构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的猪肉部位识别模型,利用迁移学习加快模型的训练,融合多种注意力机制。最终使用该模型对猪肉的部位进行分类识别,实现对猪肉部位的精准分类识别。
评审专家认为,该工作“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有利于推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has grea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本工作为猪肉切块部位快速识别分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同时也证明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在肉类行业及食品科学中的潜力。
拓展阅读:
“虫姿百态”研究团队由计科学院詹炜教授领导,共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5人。瞄准产教融合,发展学科交叉,树立成果导向,坚持团队作战,追求卓越育人,是团队的座右铭。
三年间,团队成员先后赴云南、重庆、海南、广西实地调研,从人和大型哺乳动物的行为识别方法中得到启发,最终设计出用于昆虫类生物动作行为的识别算法,并成功实现柑橘大实蝇、桔小实蝇、泽兰实蝇和瓜实蝇四种典型实蝇科昆虫梳理行为的AI自动识别与分析。项目获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国家级铜奖、2021年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被Insects和Ecological Informatics等期刊发表,并获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支持。
团队成员还将学科融合的思想和方法论用于无人机对地观测小目标识别、无人机视角的轮船吃水线识别、储粮害虫轨迹跟踪识别、动物科学中的猪肉纹理识别等跨学科科研应用中,取得软件著作权10项,相关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其中7项已授权),团队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人次。
本文素材来源:长江大学官网、丁香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