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訢这个人物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他在晚清那会儿可是个风云人物,搞洋务运动、处理外交事务都挺有一套,但就是差那么点劲儿,没能真正掌控大清朝的大权,要不然说不定历史就不一样了。
奕訢这人吧,从小就挺聪明的,道光皇帝特别喜欢他,临死前还给他留了个恭亲王的头衔,这可把他哥哥咸丰给吓坏了。你说这兄弟俩关系能好到哪去?不过奕訢也是个会来事儿的主,虽然咸丰对他防备得很,但他还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在朝廷里混得风生水起。他处理事情的方式挺有意思的,不像那些老古董一样死板,而是懂得变通,这一点在当时的满清贵族里可不多见。
奕訢在处理洋人的事情上特别有一套,他好像天生就懂得怎么跟那些洋人打交道。有一次,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城下了,咸丰皇帝吓得跑到承德避难去了,就把这烫手山芋丢给了奕訢。换了别人可能就慌了手脚,但奕訢倒是挺镇定,一个人就去跟英法使臣谈判,最后还真把事情给摆平了。这事儿让奕訢在洋人那里挺有面子,以后再跟洋人打交道就方便多了。
不过说起来,奕訢这人也挺有意思的,他虽然聪明,但好像总是差那么一点儿。就拿辛酉政变来说吧,他跟慈禧太后联手把肃顺那帮人给收拾了,本来可以趁机掌握大权的,结果他却没这个野心,最后反倒让慈禧占了上风。这么看来,奕訢这人可能就是太精明了,反而缺了点儿大将之风。
说起洋务运动,奕訢可是个重要人物。他支持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搞洋务,主要是为了解决太平天国的问题,还有就是抵抗外国的侵略。奕訢这人挺有远见的,他知道光靠传统那一套不行了,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他的支持下,清朝开始兴办军事工业,这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吧。
奕訢还挺重视教育的,他支持开办新式学校,还派人出国留学。这些举措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可是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说实话,奕訢搞这些东西主要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他可能没想到这些举措最后会带来那么大的变化。
在奕訢的努力下,清朝总算是把太平天国给镇压下去了,还迎来了所同治中这段时间,清朝看起来好像又强大起来了,奕訢也因此被人称贤是呢,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其实挺虚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奕訢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好像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说起来,奕訢比他哥哥咸丰可长寿多了。咸丰才31岁就挂了,给慈禧太后创造了垂帘听政的机会。而奕訢活到了65岁,这在当时算是很长寿了。如果当年道光皇帝把皇位传给奕訢,说不定历史就不一样了。至少慈禧太后就没机会搞那么多事儿了。
不过话说回来,长寿未必就是好事。奕訢活得长,看到的事情也多,晚年的时候可能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搞的洋务运动慢慢走向失败,看着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落,心里肯定不好受。但是他又没有足够的魄力去改变这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往坏处发展。
说到底,奕訢这人可能就是太聪明了,反而缺了点儿狠劲。他能看清形势,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去彻底改变。这可能就是他最大的遗憾吧。
奕訢这人吧,确实挺聪明的,但好像总是用错了地方。他在处理具体事务上很有一套,比如说跟洋人打交道啊,处理朝廷内部矛盾啊,这些他都挺在行的。但是呢,他好像就是缺了点儿大局观,或者说缺了点儿雄才大略。
有个叫赵烈文的人评价奕訢说,他是聪明,但只是小聪明。这话说得还挺有道理的。奕訢确实能看清眼前的形势,知道该怎么应对,但他好像从来没想过自己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怎么去引导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奕訢在处理外交事务上的态度也挺值得商榷的。他总是一味地忍让,好像觉得只要不惹怒洋人就行了。这种态度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避免了一些冲突,但长远来看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连他的弟弟都看不下去了,说他这丧权辱国过话说回来,奕訢这种态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可能是看清了清朝的实力,知道硬碰硬肯定是吃亏的,所以才选择了这种妥协的方式。但问题是,他好像就只会妥协,没有想过怎么去真正地提升国家实力。
回头看看奕訢的一生,真是充满了机遇和遗憾。他生在那么一个特殊的时代,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技术,也有机会去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但是呢,他好像总是差那么一点儿,没能真正地抓住机会。
奕訢推动的洋务运动,确实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是表面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奕訢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好像没有勇气去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这可能是他最大的遗憾吧。
如果当年道光皇帝真的把皇位传给奕訢,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奕訢确实比咸丰聪明,也更了解西方,但他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这个还真不好说。
其实吧,奕訢这个人物挺能代表他那个时代的。他既有开明的一面,愿意学习西方的东西,但又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他能看到问题所在,但又没有勇气去彻底改变。这不就是晚清那会儿整个统治阶级的写照吗?
奕訢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大事。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他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但是呢,他好像始终都是个旁观者,没能真正地左右历史的走向。
说到底,奕訢可能就是个悲剧人物。他有能力,有见识,但就是缺了那么一点儿魄力。他看到了问题,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去彻底改变。这种矛盾和纠结,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