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为我国生产的第一型便携式单兵防空武器,仿制的苏制萨姆6型防空导弹,后期衍生出可以车载的型号,主要为对付喷气式飞机、螺旋桨式飞机和直升机等超低空飞行目标,进行过部分出口。
性能参数
红缨-5导弹基础参数:全系统质量15kg(含导弹、发射筒等),系统全长1.5m,导弹质量9.8kg,导弹长1.42m,弹径72mm,发射筒外径100mm,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20m/s,有效射程500m~4.2km,飞行高度50~2300m。
红缨防空导弹整个系统结构包括战斗装置,检测设备,模拟训练装备等。战斗装置有筒装导弹,发射机构,热电池。不过红缨5基本型并未大批量装备部队,用在出口方面较多,改进型号装备较多,现在基本被更先进的导弹取代。
红缨5使用红外导引头,采用常温硫化铅探测器,热电制冷,被动红外搜索制导,导弹的红外导引头设有锁定与跟踪两种工作状态,最初的量产响尾蛇AIM-9B使用没有冷却措施的硫化铅导引头,虽然结构简单,这样的设计让导弹灵敏度水平较差,现在的红外导引头升级到了锑化铟材料制造了。
导弹的发射筒体由玻璃钢制成,是导弹的包装筒和发射筒,其上安装有机械瞄具、卡箍、发射机座、背带及前后护盖等必要机械设备,能够进行长时间伴随步兵携行,玻璃钢隔热耐温重量较小,造价较低能够大批量生产。
导弹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物品就是电池,其横向安装在发射筒前部下方,类似苏制针式防空导弹放置的冷却罐,是供导弹一次性使用的热化学电池,这种电池在未激活前是固态的,常温下其电解质不导电,不发生化学反应,得益于使用的固体电池,便于携带和存放,不需要维护和保养。
整个发射过程是友军或者自身发现敌方低空飞行器,解开武器保险,随后电池加热导引头,同时对准目标,到达导弹发射基准之后,摁下发射机,导弹和助推器导弹发射时先是助推器点火,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导弹出筒后达到安全距离之后发动机点火飞向目标。
设计
朱玉池,肖林,范崇惠先后担任总设计师,经过众人的艰苦奋斗和测绘,终于完成了我国的第一款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设计,其开创性战略意义相当重要,随后在2001年6月28日廊坊陆军导弹学院女硕士卢立红用“红缨”5击落靶标,标志着我军第一位防空导弹女射手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随后沈忠芳于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1993年1月任B610总指挥,1996年10月任B611总指挥,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车载红缨五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 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为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成长
这型装备先后出口到智利,巴基斯坦(以此为基础研制了自己的安扎-1),阿富汗等国家,这型装备先后击落了数量不少的苏联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巴基斯坦生产的安札-1甚至在印巴战争中击落了印度米格-21与米格-27军用飞机各一架。
红缨-5A主要改进是采用了更先进的红外被动寻的制导,导引头使用了常温硫化铅探测器,采用了制冷效果更好的热电致冷技术,提高了探测距离和精度;加大战斗部重量,提高了杀伤能力;同时提高了抗背景干扰的能力。
红缨-5C型是车载型超近程防空导弹,也是这个级别里面最后最先进的一型,采用4X4汽车底盘,每车装两组,每组4发导弹,车上装有电视、红外警戒和跟踪系统,机动性更强。
随后我们又发展了前卫系列防空导弹,前卫3使用了更先进的激光制导技术,前卫4使用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之后的飞弩6型防空导弹在中东打出了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战绩,不过击落数量最多的还是各类型直升机,而现在我们拥有了更先进的前卫19和飞弩16。
阿拉伯语的说明书是这么写的:瞄准目标赞美真主,扣下扳机,赞美真主
仿制苏联的萨姆7,不是萨姆6!
前卫4报道很少,估计因为造价没有列装,当时还引起了美帝的担忧[点赞]
萨姆6?[笑着哭]你写完也不看看自己写的啥?
第三张图是飞弩6,第四张是前卫1
[点赞]
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20m/s?我记得世界导弹大全上是2.2M
这玩意打直升机还是很给力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