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局势混乱不堪,英国面临冷战后最大的地缘危机。而英国国内乃至整个西方舆论,甚至已经将改变局势的契机,寄托在普京本人被暗杀或下台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近日,英国国防参谋长托尼·罗达金海军上将在接受英国媒体BBC One 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当前政局相对稳定,普京政府并没有面临被推翻或“政权更迭”的风险。指望普京下台或是被暗杀就能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事实上,一些西方舆论之所以会相信,只要普京下台或死亡就能让局势好转起来,主要是因为在1982年-1985年期间,深陷阿富汗战争的苏联曾在短短4年内连续更换了3任领导人。由于高层权力更替频繁,导致苏联国内出现严重的政局动荡,经济政策也因此无法落实与改进,进而影响到整个苏联的正常发展。
除此之外,始于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也因为政局动荡而进展不利,并成为了苏联的“越南困局”,苏军也在西方的间接干涉下持续“失血”,只能被迫撤军。而这一系列因素,最终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在西方看来,今天的俄罗斯就是在走40年前苏联的老路——深陷战争泥潭,国内经济下滑,俄军在北约的干涉下不断在战场上“失血”。那么只要俄罗斯现任领导人一换,俄罗斯就凑齐了当年苏联解体的一切要素。然后理所应当的陷入政局动荡,随后像苏联一样分崩离析。而英国人只需要像30多年前一样坐收渔翁之利就好。
其实,西方舆论场中有人会萌生这种堪称守株待兔的想法并不意外,因为连英国政府也是这么想的。早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英国军情六处就曾四处散播普京“身患重病”的消息,甚至还说他早已去世,现在出来活动的都是替身。试图借此扰乱俄罗斯政局稳定,迫使俄罗斯撤军。因此,英国民众会相信普京一死万事大吉,英国官方显然有着难以撇清的责任。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件事本身,并未在短时间内对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影响。但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外溢,眼下已经给欧洲乃至全球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西方军援乌克兰和单方面制裁俄罗斯,显然无助于这场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让更多的国家卷入其中。因此他们在利用乌克兰达成“为俄罗斯放血”的战略目的的同时,自己也无法独善其身。
而且就算普京下台,俄罗斯出现动荡,新上任的领导人也不一定会比普京更好相处,反而西方可能会更难受。因为现任总统普京反而更像个“亲西方派”,他在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也是基于俄罗斯战略空间被北约压缩而作出的迫不得已的决定。
因此,即便是事情真的如西方所期待的那样发生了,那么针对棘手的俄乌问题,俄罗斯下一任领导人大概率也会基于同样的理由做出类似的选择。所以,改变一两个领导人并不会影响到现在这个结果。整个西方与其指望用冷战经验促成俄罗斯“解体”,不如去想办法解决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至少这个办法要比“一厢情愿”更加现实一些。
能干掉他的只能比他更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