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退休教授,独居广州,烂尾楼24年,小偷猖獗毒蛇乱窜,却拒绝搬离

老实的老王 2022-11-17 20:18:15

远离广州主城区有一处青山绿水的好地方。

那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金坑森林公园常年郁郁葱葱,金坑水库依山环绕。

然而,不远处的一个澳洲山庄,却被当地人叫做“鬼城”。

山庄里面人迹罕至,与世隔绝,到处杂草丛生,毒蛇鼠蚁乱窜,两百多栋的楼房残破不堪,无人居住。每到夜晚,黑灯瞎火,还不时有小偷光顾,恐怖至极。

可就是这样一个“鬼地方”,住着一位89岁的老人。

老人叫马敏庄,曾是一名北大的研究生,也是暨南大学的退休教师。

她在此独居了24年,无论家人怎么劝说,她也不肯搬离。

那么,这位老人为何要坚持住在这个“鬼城”,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田园之梦

“首付三万八,月供四百八,免息分期付款”,1996年开始,广州街头随处可见这样一则楼盘广告。

澳洲山庄依山傍水,购房条件又十分诱人,看房买楼的人蜂拥而至,一下子成为了当时最火的楼盘。

马敏庄从暨南大学退休后,一直住在职工宿舍。

1997年的一天,她收到了学校退休办的活动邀请,组织大家去澳洲山庄看房。

本没有购房打算的马敏庄,心想权当出去欣赏景色,就报名参加了。

到了澳洲山庄后,马敏庄看到四周风景优美,建好的红白小楼也非常气派,周边还有商铺、水上餐厅等,生活也十分便利。眼前的一切,和广告宣传的一样。

虽然这里偏远,但距离市中心也就一小时车程,每天还有很多趟穿梭巴士免费接送。

开发商承诺未来这里还会建造游泳池、度假村、贵族学校、娱乐中心,不定期组织业主活动……总之,买了这里,等于买了一个未来的“人间天堂”。

马敏庄心动了,她一直很喜欢大自然,心里有个田园梦。她曾经想过:如果退休了,能去做个公园管理员也不错。

此刻,眼前的澳洲山庄几乎满足了她对未来的所有期许,所以当即就决定认购。

一整车拉去的人,有20多人认购了,但最后真正掏钱购买的只有4人,马敏庄便是其中之一。

90年代的广州,人均薪资不高,这样一套房对于普通人而言,算是“豪宅”。马敏庄好不容易凑出了首付,以24万元的总价买下了一套56平米的期房。

合同约定是1998年交付,但是拖到2000年,马敏庄才拿到房,但却没有房产证。

当时,马敏庄没有多想,毕竟她搬进来后,还是享受到了山庄的优质服务。闲暇时,参加各种山庄组织的聚会,坐上汽艇去钓鱼,相约去对面爬山,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一开始,马敏庄的儿子还担心母亲一个人住这里会不方便,经常过来看望她。儿子看见母亲在这里生活得很安逸,便放下了心。

可舒服的日子只维持了三年,马敏庄发现不对劲了。楼下的商铺陆陆续续地关门;穿梭巴士先是收费,后来直接停运;未建的楼房迟迟不动工,在建的楼房开始停工,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少,整个山庄越来越荒凉……

马敏庄一打听,原来澳洲山庄楼盘烂尾了。

变成噩梦

听到这个消息,马敏庄非常震惊。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烂尾楼”。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楼盘居然成为了广州最大的烂尾楼。

山庄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差,时常断水断电。即使有自来水,水龙头里流出的是带着金属味道的暗红色液体。无奈之下,马敏庄只能去山上接山泉水饮用。

最让人头疼的是安全问题。物业完全撤离,之前入住的业主陆续搬离,可房子里还留着家具、家电等物品。于是,山下的小偷猖獗地直接开车过来,进屋偷窃、搬东西。

为此,马敏庄往门柱里灌铁芯来抵御小偷,天黑前就待在家里,锁好门窗,不再外出。晚上,山庄没有路灯,她住的C区,一排楼望过去,黑黢黢的一片,只有她一家。

庆幸的是,她家的位置不偏僻,靠近马路,所以小偷没有光顾过。

山庄荒凉,常常有毒蛇出没,马敏庄只能在家门口撒上药粉来驱赶毒蛇,以此确保安全。

山庄本有2000多户,最后只有30多户居住在此,常住户不过10多户。

随着烂尾楼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业主们开始有了维权意识。

凭借着高学历、有文化,马敏庄很快成为了业主维权的主力军。

在维权的过程中,马敏庄和业主们得知,澳洲山庄是因为开发商激进建设,原计划一期一建,实际却是6期同建,结果资金运转跟不上,导致停工。

而开发商澳美公司对外宣称,因为财务总监卷走了上亿资金,导致公司资金断链,无法进行山庄建设。

然而,随着业主们不断地深入调查和了解后,发现这背后涉及到两家开发商的利益冲突,土地被注销转移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坊间传言,有人说是澳美公司老板被亲信欺骗写了假借条,低价贱卖了土地;也有人说,是澳美公司老板经营能力不济,导致土地被转让……

总之,众说纷纭,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结果就是业主们手上的房是“无土之屋”,当初买房的土地的归属权都还没扯清,想拿房产证,简直是希望渺茫。

但是,还有一部分业主不死心,期盼着楼盘能够盘活。多年来,进行了无数次进行上访和打官司。

2005年,广州政府介入此事,成立了专责小组,通过了澳洲山庄盘活重建的工作方案。这是澳洲山庄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然而,开发商的利益冲突无法调和,重建计划最终被搁置。

面对这样一个“无解”的难题,一些业主忿忿不平,发誓要维权到底;一些业主觉得没有希望,干脆不闻不问。

而马敏庄对这件事越来越看淡,她的态度是“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去适应,不要让环境去适应你,而是你要去适应环境。”

于是,她继续淡然地过起了梦想的“田园生活”。

努力守梦

马敏庄住在一楼,看着家门口杂草疯长,便寻思着种点什么。

她开荒锄地,种上了桑树、黄皮树、杨桃树……20多年间,这些树都已经茁壮成长,有点梦想中田园生活的味道。

她还喂养了两只流浪猫,这样一来感觉不太寂寞,家里老鼠少了很多。

每天清晨,她慢悠悠地走到山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打完一套太极拳。中午,回到家里,做饭吃,然后午休。

下午的时光,她最充实。她喜欢安静,读书让她汲取知识,写字让她保持专注,这是她必修的静心活动。

家里信号好的时候,她就会看看电视,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就算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也不与社会脱节。

空闲时,她走到屋外的一亩三分地里,种菜浇花、除虫施肥,感受“采菊东篱下”的悠闲。

傍晚时分,再出去走动走动,舒展一下筋骨。沿途回来的路上,也会遇到一些小惊喜,比如随手捡到些草的茎秆,带回家中,绑起来就是一把绿色环保的扫帚。

每天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她都能从中获得乐趣。

儿子有空会过来看望她,带些食物、修理物品,也会她带到山下去转转、买点东西。

其实,儿子担心母亲独自住在这里,很不安全,万一出事了,都没人知道。

但马敏庄不喜欢被人照顾,说等到真不行的时候,再去养老院。等到那个时候,也轮不到她自己来做主了。

“每个人都会经历最后那一段时间,但我现在尽量把它推迟。”马敏庄认为过好现在,顺其自然就好。

在别人眼里,她似乎过得很苦,被困在了这里。可她却并不这么认为,这也许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

1933年,马敏庄出生在广州,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家里有7个孩子,家境不算富裕。

上初中时,抗战全面爆发,日军轰炸了学校,马敏庄跟随着师生们匆忙逃难,结果走散了,被当成小叫花子,送进了收容所。

兵荒马乱的岁月,并没有阻碍马敏庄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中山大学,她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被保送到北大读完研究生后,年轻的马敏庄热血沸腾,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要求支援大西北,成为了兰州大学的一名化学教师。

尽管条件艰苦、水土不服,但在漫天的黄沙和干燥的气候中,她坚持守候了二十多年。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马敏庄一直有个心愿,想回到家乡广州安度晚年。

1980年,正好暨南大学复办招人,年近50的马敏庄思乡心切,决定去暨大任教。同在兰州大学的丈夫是北方人,表示不愿意去南方生活,两人便离婚分开了。

颠沛流离了大半生,马敏庄终于带着孩子回到了故土,继续从事教育、科研,直到退休。

因为年轻时吃过太多苦,即便后来遭遇过很多事情,她都不会觉得太辛苦。无论遭遇什么挫折,她都不会去抱怨,去追究,而是接受事实、积极面对。

想着能在故土安度晚年,她很满足。对于目前的生活环境尽管没达到预期,但是马敏庄表示还算满意,算是及格。

此心安处是吾乡,她已把在这里视为落叶归根的“家”。

马敏庄说:“毕竟我享受了这里二十几年的真山真水真空气,觉得也不吃亏,也还不错,就当花钱租房了。”

梦想不灭

选择在这个“鬼地方”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马敏庄的好心态,留下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无奈。

76岁的刘叔为了完成百岁母亲的遗愿,坚持还贷款,一直没有搬走,希望能拿到房产证,留给子孙;50多岁的张姐,因为这套房占了购房名额,无法在广州买二套房,不得不搬到了佛山居住……

还有花掉全部积蓄买了这里的房,被迫困在这里生活的业主;为了供子女出国读书,卖掉了市区房子,只能到这里养老的业主;原本有无限可能的退休生活,现在只能成天维权,余生都被这个烂尾楼禁锢的业主……

一个“烂尾楼”串联起很多人的人生故事。

其实,在澳洲山庄的别墅区里还住着一个人,是澳洲山庄的老板。他叫胡耀智,曾是春风得意的澳洲华侨,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90年代,他回国投资,后因为澳洲山庄烂尾楼一案被起诉,被法院列为失信人。

虽然一直深陷其中,但他也未曾离开,这里有他曾经的“梦”。

人生百态,因为这个烂尾楼,澳洲山庄里的人过上了不同的人生。

偶尔,分散在山庄四处的邻居会来找“马老师”串串门,聊聊家常,还有那绕不开的“烂尾楼”话题。

马敏庄翻出了一张自己和其他业主的合照,照片上有5个人。她指了指照片说:“这两个人搬走了,这两个人不在了……”

虽然很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她的言语依然平静 :“人活着,希望就不会灭。”

马敏庄的良好心态也感染着身边的人。89岁的她见证了崭新的房子日渐沦为废墟的全过程,也目睹了邻居一个个搬离,亦或是在无尽的等待中,抑郁地去世的,而自己因为喜欢安静的郊外环境,留了下来。

如今,她没有什么放不下了,只想着健健康康、简简单单的生活。

马敏庄把维权的重任转移给了这群六七十岁的“年轻人”身上。这些“年轻人”眼睁睁地看着曾经共同维权的老业主们,有的跑不动了,有的病了,有的去世了,不禁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再是为了自己,也背负着别人的人生。

尽管20多年间,土地的价格涨了近300多倍,而澳洲山庄这些房却一文不值。许多人在不断地失望和希望中渐渐老去,很多人生活在无尽的懊恼、愤怒、悔恨中,但也有为数不多的人还是相互守望的活着,等待转机的出现。

“如果等到盘活重建的那天,希望不是我们的遗像住进新房,我们是坐在沙发上,而不是挂在墙上。”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本就充满无奈。活着就该充满希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希望有一天澳洲山庄的万家灯火能被点亮。就像马敏庄一样,心存希望,眼里有光,无论生活在哪里,都会活出光亮。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