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罗荣桓去东北,被手下的司令员傲慢对待,他如何处理的?

花开无田 2023-05-28 23:57:34

一提起1955年授予的十大元帅,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彭德怀和林彪这样战功赫赫的人物,毕竟他们打过的胜仗确实是是不胜枚举。

但是在十大元帅中也有相较而言打仗比较少的元帅,一如罗荣桓元帅。在革命之中,罗荣桓元帅在军队中长期担任政工干部,主持政工工作。为此,对于他的授衔(辅以他的资历问题)也曾有一些争议,甚至于他本人也曾写信给毛主席要求降级。

不过对于他,毛主席评价却极高,并认为他在军中做出的贡献极大,完全配得上元帅的荣誉。而在罗荣桓元帅去世时,毛主席甚至还作诗悼念,其中有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也足可见毛主席对他才能的肯定。

而对于他在军中做出的贡献上,从他1945年赴东北工作,应对下属傲慢态度的处理方式就可见一斑。

罗荣桓在成为高级干部之前,几乎经历了所有的艰难考验。190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入侵之际,八国联军刚刚逼迫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华夏大地也面临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危机,真正到了国破家亡的边缘。

这一年的湖南省横山县一位婴儿出生了,父母给他取名罗慎镇,而后来他改名罗荣桓。

与大多数孩子相比,罗荣桓无疑是比较幸运的。由于父亲乃是是乡绅出身有文化,后来又做了生意,因此经济条件比较宽裕。

有着优渥的家庭背景支持,罗荣桓也早早地就上了学,更是凭借勤奋和聪明,在1919年后陆续进入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预科读书,而在校期间他参加了爱国活动,1926年大学预科毕业后,返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和土豪劣绅作斗争。

1927年,他重拾学业到武昌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加入了共青团,不料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特务开始大肆行动抓捕同志。当时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都选择退出或者叛变投敌,但他坚决入党,坚持斗争。

后来组织考虑到城市已经不再安全,决定委派他前往多地农村开展农民武装斗争。他在湖北农村积极动员,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当秋收起义的消息传来后,他立刻带领队伍和毛主席会师。

井冈山会师后,敌人开始频繁进攻根据地,军事斗争形势很残酷。

但他始终表现的非常出色,毛主席对他评价很高,多次说他是一个老实人,值得信任,很有原则,能顾全大局,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人来做。因此在古田会议上,毛主席极力推荐他担任红四军政委和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就此开启了他的政工干部之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安排他去八路军115师担任政治部主任,他积极在河北开展爱国抗日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到救国行动中。

1938年3月,师长林彪受伤。在养病期间,115师的全面领导工作落到了他和代师长陈光的身上。罗荣桓也在随后成为了师政委,之后的1939年他与陈光率115师一部进入山东,他积极在山东大地开展工作,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开展宣传工作。

他还创造了“翻边战术”,粉碎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同时宣传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很多人纷纷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根据地越来越大,毛主席得知胶东、渤海和鲁中的根据地已经连成了一片后,高兴地夸他了不起,盘活了山东大局。

经过他的长期努力,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他领导的山东军区已经发展壮大,部队人数达到了30万人。毛主席再次公开在会上表扬了他,要求大家向他学习。

日本人投降后,为了尽快把握机会进军东北,中央在9月11日给他发了电报,要求他尽快安排兵力进入东北,并亲自去沈阳配合林彪开展工作。

当时罗荣桓已经患了肾病,经常感到疼痛,但为了大局,他还是带着不足500人的小队,马不停蹄的低调进入了东北。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抵达了貔子窝,首先要和这里的苏军代表见面。

经过协调,为了避免刺激南京方面,苏军同意安排一辆拉过牛马肥料粪便的车暗中把他们一行送到了辽阳。

按照流程,他要在这里先见辽南军区的程司令员,通过此人再安排他去沈阳。

忍着恶臭、憋气抵达辽阳后,两人快速赶到司令部,不料程司令迟迟不来见他们,让他们足足等了两小时。

程司令来了之后也不搭理他们两人,而是先处理其他事情。期间他身边的李处长好几次要发火,都被他叫住了。过了一会,程司令终于问他们两人来有什么事,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程司令直接改口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问了一堆和工作无关的私人情况,但他都没有生气,认真回答。

问完了之后,程司令还是没有要办事的意思,李处长坐不住了,直接亮明身份。

程司令立刻惊了,脸色大变,这才慌张的询问情况,并亲自出去安排车辆,送他们去沈阳。

上车后,李处长和他谈及此事,对此,他觉得程司令虽然问的东西有点多,但可以理解,因为当时东北局势不稳定,有很多不明身份的人搞破坏。

到了沈阳后,他和林司令相处的也很好,这令不少人感到意外,因为军队里能和林司令融洽相处的人没有几个。

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中,正是因为有他的全力辅助,林司令才能一门心思考虑战场,不忧心其他事务,最终为三大战役开了好头。

对于这一切,毛主席都心知肚明,坚持认为他虽然很少指挥作战,但他的功劳是必须要评上元帅的。

由于多年的带病工作,导致罗荣桓的身体状况一直在恶化,最终在1963年,他因为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终年61岁。他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和宽以待人的理念,值得他人敬仰和学习。

(我方特邀作者:安同学)

0 阅读: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