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好的人生:观众心疼艾临江,我却心疼争夺财产的私生子马晓伟

娱乐圈娱乐 2025-04-23 21:09:03

《蛮好的人生》中,艾中华的私生子马晓伟以一己之力掀起了全剧最激烈的伦理争议。他拒绝在父亲病危通知书上签字、大闹病房索要遗产的“白眼狼”行径,让观众恨得牙痒痒。

然而,当镜头拉回马晓伟的成长轨迹——被父亲抛弃、母亲目不识丁、穷困潦倒的童年,以及得知身世后对父爱的扭曲渴望——这场遗产争夺战的本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审判。

而剧中婚生子小艾总(范世琦饰)因颜值光环被观众“豁免”的荒诞现实,更将“颜值即正义”的潜规则推向风口浪尖。

马晓伟的悲剧:原生家庭的“诅咒”与阶级跃迁的绝望

1. 被抛弃者的生存逻辑

马晓伟的悲惨从出生便已注定:父亲艾中华为维护家庭体面,始终未承认他的存在,母亲靠打零工将其养大,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少年马晓伟因交不起学费被同学嘲笑“野种”,他攥着捡来的半块馒头缩在墙角,眼神中的屈辱与不甘,正是他成年后偏执的根源。

当艾中华试图以300万年金保单“买断”父子关系时,马晓伟的疯狂并非贪得无厌,而是对“被二次抛弃”的恐惧投射。正如他在病房嘶吼:“你连我的名字都不敢写进族谱,现在想用钱打发我?”这份保单对他而言不是施舍,而是父亲对他人格的全盘否定。

2. 法律与情感的撕裂困境

从法律层面,马晓伟作为非婚生子女,本应享有与婚生子平等的继承权。但剧中艾临江(小艾总)作为既得利益者,自幼享受精英教育、家族资源倾斜,而马晓伟却连父亲的面都见不到。

当艾中华突发重病,马晓伟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权益的行为,被舆论简化为“私生子抢家产”,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社会对血缘与阶层的隐形偏见。

3. 编剧的“残酷寓言”

马晓伟最终仅获300万“封口费”,且需是以保险的形式。这场戏的讽刺性在于:当小艾总轻飘飘说出“给他钱,让他闭嘴”时,弹幕竟刷满“哥哥好帅”。马晓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对“龙生龙,凤生凤”阶级固化逻辑的血泪控诉——私生子的身份让他连挣扎的资格都被剥夺。

小艾总的“颜值豁免权”:当反派长了一张顶流脸

1. 范世琦的“美貌暴击”

小艾总的扮演者范世琦,凭借雕塑般的五官与贵公子气质,将“恶毒婚生子”演出了破碎感。当他含泪质问马晓伟“你凭什么毁了我的家”时,观众竟集体倒戈:“三观跟着五官走,反派长这样我恨不起来!”

这种“颜值正义”在抢走薛晓舟女友吴雅的情节中达到巅峰:他西装革履出现在医院,用一句“我能给她你给不起的未来”碾压薛晓舟的落魄,评论区却高喊“夺妻之仇不共戴天,但脸是真的帅”。

2. 观众的双标心理

同样是争夺利益,马晓伟的“狰狞”与小艾总的“优雅”形成残酷对比。前者因底层出身被贴上“贪婪”标签,后者因颜值与教养获封“矜贵公子”。这种审美偏见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从《黑暗荣耀》中全员原谅朴妍珍,到《长相思》中涂山璟家暴未遂仍被追捧,观众对反派的容忍度与颜值成正比。

颜值是否代表正义?一场社会实验的影视投射

1. 美学霸权下的道德消解

《蛮好的人生》引发的争议,本质是“颜值至上”价值观对道德判断的侵蚀。当小艾总以“美”为盾牌合理化剥削行为,当观众因一张脸原谅角色所有恶行,影视剧便成了社会偏见的放大器。

2. “外貌资本”的阶级隐喻

小艾总的高颜值并非偶然,而是精英阶层的“外貌资本”——优渥的生活、良好的教育、精致的穿搭共同堆砌出“贵气”。相比之下,马晓伟的土气与焦虑,是底层挣扎者的真实写照。

这种视觉符号的差异,无形中强化了“贫穷即丑陋”的刻板印象。该剧通过马晓伟的遭遇,尖锐质问影视工业的创作伦理:为何总要美化既得利益者,丑化反抗者?

结语:我们需要怎样的“人生剧本”?

《蛮好的人生》撕开了国产剧最虚伪的假面:它让观众看清,在颜值与阶级的双重滤镜下,正义的天平早已倾斜。马晓伟的“惨”,不仅在于拿不到遗产,更在于连他的痛苦都被异化为“丑人的无理取闹”。

当我们在弹幕里调侃“反派太帅恨不起来”时,或许该问问自己:如果马晓伟长着范世琦的脸,这场审判是否会截然不同?

答案早已写在收视率里:是的。而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0 阅读:44

娱乐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