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收复新疆的战后之战:不留生俘,降了也杀,由此换来30年安定

简介者 2025-03-14 10:05:20

清末那会儿,朝堂上本来还挺平静的,可有一天,不知怎的,大伙儿就吵开了锅。

左宗棠带领的塞防派主张得赶紧出兵新疆,而李鸿章带头的海防派呢,觉得钱应该花在海军建设上。两边为了这事儿,意见一直不合,争来争去没个结果。

最终,左宗棠成功“崭露头角”,他率领大军一路向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真让人纳闷,曾国藩手下大开杀戒就算了,怎么连左宗棠在成功收复新疆后,也下令把俘虏全给杀了呢,一个活口都不留。这到底是为啥呢?

【海塞之争】

左宗棠、李鸿章还有曾国藩,他们都是大伙儿说的“中兴四大名臣”里的角色,不过嘛,人与人嘛,总归是有点差别的。

要说这三个人里头,大家最佩服的,那肯定是左公左宗棠,接下来就是曾国藩了。左宗棠,那可是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提起来都是赞不绝口。至于曾国藩,也是备受大家尊敬的人物。

李鸿章这家伙,虽说给大清国帮了不少忙,但他平时最爱干的活儿就是捞钱收礼。

李鸿章力挺搞海防建设,难道他心里真的是为了咱们国家的海上安全着想?其实不然。

说起清朝的海军,有支挺有名的队伍叫北洋水师,这其实是李鸿章自己的海军队伍。要是清朝愿意支持他们的海防,那北洋水师就能拿到不少军费呢。

李鸿章见北洋水师腰包鼓了起来,他自己也跟着沾了光。

其实一开始,李鸿章压根儿没想过要抢那笔军费。但后来出了一档子事儿,海防和塞防那边就开始不停地拌嘴了。

1874年,日本海军突然攻打咱们台湾的领土。那时候的清朝虽说已经摇摇欲坠,但他们还是早早地做了些防备。

可实力悬殊太大,他们最终还是没能顶住,跟日本签了个不公平的条约。

清朝给了日本50万两白银后,日本就很开心地把军队撤走了。

在那事儿发生前,“中亚的狠角色”阿古柏仗着好多部落头人的帮忙,大摇大摆地派兵抢占了咱们新疆好大一片地方。

那帮人霸道得很,竟然在新疆搞起了自己的小朝廷,妄想把那块地方从我们国家分出去。

那时候的清朝,真的是麻烦不断,里面有太平天国这些起义队伍在闹腾,外面呢,又有一大堆西方强国来捣乱,就连小日本都敢来欺负大清。

想当年,咱们华夏可是日本的老大哥。日本那时候多嚣张啊,但咱们历代王朝从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一次次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就像明朝那会儿,有个叫戚继光的将领,就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

然而到了清朝那会儿,他们被打得那叫一个惨,简直就是给老祖宗丢脸了。

那时候,清正忙着镇压起义,根本顾不上别的,阿古柏就是瞅准了这个机会,大胆闯进新疆占了地盘。

这时候,北边的沙俄瞅准清朝乱成一锅粥的机会,二话不说就出兵把伊犁地区给占了。

沙俄那么做,让大清很是不爽,于是大清开始更加新疆那边的事儿。左宗棠呢,就成了处理这事儿的主要头头。

那时候,清朝特别赞同左宗棠亲自率兵去收复新疆。左公真是敬业到家,他二话不说,连夜就琢磨出了最好的行动计划。

左宗棠正要带兵往西边去的时候,突然传来日军攻打台湾的消息,这可把李鸿章给“惊”得不轻,他心里琢磨着,这下子讨要军费的好时机来啦!

听说朝廷打算给左宗棠拨经费,李鸿章连忙摆手说:“这可不成,你们心里也都有数,咱们对付日本海军那是一点辙都没有啊。”

现在海防这事儿挺棘手的,我觉得咱们得给海军多拨点钱,这样他们才能更有力地防住外面的敌人。

说实话,就算清朝把一年的收入全砸给海军做军费,清军恐怕还是挡不住那些列强的铁甲战舰和大炮。

清朝已经落后了好几百年,那点军费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是靠临时补补就能赶上的。

反正也打不过那些海上来的入侵者,他们主要就是为了捞钱嘛。海军要是真打不过,那就算了,干脆多给他们点儿钱打发走算了。

可一旦国土没了,光靠给钱是没法挽回的。

反正给了海军军费也打不赢,那还不如拿这些钱来守住咱们这点儿宝贵的土地。跟咱的土地比起来,那点赔款的钱又算哪门子事儿呢?

没错,左宗棠其实没直接这么说,他的意思是,要是新疆整个没了,蒙古可就危险了,蒙古再守不住,那京城也就岌岌可危了。

【左公的军事智慧】

最终,清朝考虑再三,决定站在左宗棠他们这边。就这样,收复新疆的行动正式拉开序幕了!

左宗棠为了表明他一定要夺回新疆的坚定信念,特地吩咐手下为他准备了一副平常的棺材。他心里盘算着,要是这场仗打输了,他就自己了断,然后用这口早准备好的棺材入土为安。

拿到军费后,紧接着就是开战前的准备了。虽说军费这块受到点影响,但准备工作和以前比起来,其实差别不大。

左宗棠先吩咐手下备足了粮食,并且已经安排人把粮食送到了新疆那些相对安稳的地界。毕竟,大军未到,粮食得提前到位嘛!

另外,左宗棠在开打之前,早就派了先头部队去新疆哈密那些地方。他们一到那儿,就开始建了好多水利设施,还搞起了大型粮仓。

那一年,多亏了水利工程,清军收获了大约6000石的粮食,这些粮食足够西征的军队吃上大半年了。这样一来,粮食的问题算是大体上解决了。

后来,说到武器装备,咱们这次要打交道的敌人,不光是那个被称为“中亚屠夫”的阿古柏一伙,还有北方的强大对手沙俄呢。

但说实话,那时候的沙俄跟清王朝一样,都走到了末路。不过人家沙俄好歹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论起底子来,咱们跟人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呢。

因此,左宗棠可不敢大意,这次跟之前打太平军那会儿真不一样。这次非得好好准备不可,所以说,武器装备肯定得升级换代了。

左宗棠请求清廷帮忙,从德国购进了一大批“义耳炮”。说实话,那时候这炮还算挺厉害的,比阿古柏他们用的炮要先进多了。

另外,兰州制造局正忙着给清军加班加点做新型武器呢。说白了,就是照着德国的那些枪炮样子做了一批,特地用来对付阿古柏的。

没错,这些新式枪炮比起清军以前用的,那可是强多了,就是军费花得有点儿狠。

虽然清朝给左宗棠拨了些钱,但那些银子根本就不够用嘛!

这次要是按常规进度去西边,估计得三年以上。但为了在两年内搞定沙俄和阿古柏,左宗棠就早早地备好了粮食和厉害的枪炮。

要想钱花得越来越少,就得赶紧把这场仗给结了。

军费不够了怎么办呢?看来只能去找外国借钱了。

那时候,大清朝也是相当激动,为了给左宗棠加油打气,他们豪爽地表示:“只要边疆平安无事,花再多的钱也不在话下!”

朝廷放出话来了,说会全力以赴地支持,就算得借钱也在所不惜。这难道是大清最后的倔强和坚持吗?

尽管朝廷有那样的指示,左宗棠其实一直在想办法缩减军费开支呢。

出征前,左宗棠跟士兵们讲:“这次咱们要走的路很远,山还特别高。到了新疆那边,可能还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不舒服。再加上敌人势力不小,所以啊,这场仗会相当难打。”

【万全之仗】

但我不会硬逼大家一起去,谁要是愿意跟我出征,那肯定是热烈欢迎,待遇绝对是最好的。当然,如果有人不想去,那也没关系,我们不强留,你们随时可以走人。

那些自己走掉的将士,左宗棠非但没怪罪他们,反而给了他们一笔钱当路上的盘缠。

那会儿,本以为会有个八万人左右出征,可到最后,真正上战场打仗的,就那么两万多人。

尽管现在手头的兵力比过去缩水了不少,但左宗棠觉得这并不是啥大问题,反而觉得这样还能让队伍更加团结有劲。

老话常说:“硬摘的果子不香甜。”这些留下来的士兵,要么是图钱,要么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不管他们心里打的啥算盘,反正他们会拼尽全力为自己的目标而战。

这两万多的士兵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猛将,打起仗来一点也不比之前的八万人差。就像老话说的:“打仗不在人多,关键得精。”

再说了,士兵人数少了好多,军费自然就省下来了,这些省下的钱正好能买些高科技装备。

左宗棠治军有方,清军面貌大变样。虽说衣裳还是老样子,但武器装备升级了,士气也旺盛得不得了,跟以前根本没法比。

左宗棠把军队安顿好后,就按照之前想好的打法行动起来。有消息说,阿古柏在北疆那边人手不够,于是他就决定先打北疆,再打南疆,来了个“北上南下”的策略。

选择先打北疆,不只是因为那边敌军防守不强,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能帮清军之后更容易拿下伊犁,真的是个一石二鸟的好主意。

然后,我们又做了一个决定,叫“慢准备快打仗”。“慢准备”呢,说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要慢慢来的准备工作。

要想打败强敌,必须得准备得足足的,这样胜算才会大很多。

说白了,“急战”就是要尽快搞定,因为大清手头紧得很,早点结束当然最好。早点收工,大家都能松口气。

左宗棠指挥得当,清军很快就把阿古柏给打败了,把之前丢的地盘也都夺了回来。最后,阿古柏没办法,只好自杀了。

清军攻势凶猛,沙俄没办法,只好跟清签了《伊犁条约》。这条约可不公平,清朝也就拿回了点儿地。

这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沙俄军队离开了我们的国家。

对于阿古柏那边投降的士兵,左宗棠直接下令,全部处理掉,一个也不能留。

要是把这些俘虏给放了,谁又能打包票不会有第二个“阿古柏”冒出来呢?为了大清的地盘安全,咱也只能这么办了。

这些战士里头,很多都是老外,所以说把他们干掉,也没啥不对的地方。但太平军呢,那可都是咱们中国的自家兄弟。因此,左公对他们动手,跟曾国藩那剃头行动,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多亏了左公,咱们的土地才没被抢走,真是万幸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