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领导过林彪,但他为何很少提及此事?】
陈赓大将在众多开国将领中独树一帜,他的传奇不仅源于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战绩,更因其广泛而深厚的社交关系。
在黄埔军校的杰出人物中,他早年便赢得了孙中山的高度赏识,与宋庆龄之间有着师徒般的深厚情谊。
在北伐战争中,蒋介石遭遇惨败,被敌军围困,陷入绝境。危急时刻,陈赓挺身而出,背起蒋介石,成功突破包围圈,将他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
陈赓与毛泽东不仅是同乡,还曾在东山学校同窗求学。陈赓的父亲陈绍纯,与毛泽东也有旧交。
长征途中,周恩来病倒了,情况紧急。陈赓二话不说,骑上马狂奔60里,跑到高山上取冰,回来给总理降温。之后,他和兵站部部长杨立三合力,一路小心翼翼地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
他在我军中属于极少数与鲁迅有过深入交流的人。此外,他还有两个特殊身份:一是促成了彭德怀元帅的婚姻,二是谭政大将的姐夫。
他在国民党军队高层中颇具威望。陈赓被捕期间,多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包括胡宗南、黄维、胡琏、宋希濂和熊绶春,都联合签署了请愿书,为他争取宽大处理。这一举动充分展示了他在同僚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的人脉关系。
陈赓与胡志明在黄埔军校时期结识,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情谊延续了近五十年。新中国成立后,越南正处于抗法战争的关键阶段,胡志明直接向毛泽东提出请求,希望陈赓能前往越南协助军事指挥工作。
陈赓将军性格风趣,常开玩笑说:虽然我是大将,但当年我也挺威风的,曾经指挥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陈赓提到的这位高级将领正是徐海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十大将军之一,排名仅次于陈赓,位居第二。在鄂豫皖地区的第四方面军服役期间,陈赓担任师长职务,而徐海东则是他麾下的一名团长。
在他指挥的部队中,有一位杰出的指挥官,即后来晋升为上将的许世友。
陈锡联上将当时年纪尚轻,在许世友麾下担任班长职务。
陈赓大将虽然只提到自己曾指挥过其他大将,但实际上他的领导范围更广,还包括了元帅林彪。这一点虽未明说,但历史记录显示,陈赓确实在某个时期担任过林彪的上级。这一事实虽不常被提及,但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赓的指挥才能不仅体现在大将层面,更延伸至元帅级别,这进一步证明了他在军中的卓越地位。
在黄埔军校的序列中,陈赓属于第一期学员,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而林彪则是第四期学员,直到井冈山时期才开始展露军事才能。
根据《陈赓传》的描述,陈赓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提到,他早年在黄埔军校就与林彪相识。当时林彪还是一名年轻的军校学生,陈赓甚至曾亲昵地拍过他的头。时过境迁,如今陈赓成了抗大的学生,而林彪已升任抗大校长。
南昌起义期间,陈赓担任20军营长,而林彪当时只是连长。由于作战部署的需要,林彪的连队曾一度由陈赓直接领导。两人在起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陈赓作为更高一级的指挥官,负责统筹更大范围的作战任务,而林彪则带领连队执行具体的战斗任务。这种上下级关系在起义期间形成了有效的指挥链,确保了部队的协调作战。
陈赓将军在世时,一直刻意回避谈论这段往事,始终低调行事,避免给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这种谦逊的态度,正是他不居功自傲、不自我吹嘘的真实写照。
【陈赓大将病逝:好友粟裕瘫倒病情加重】
1961年初,陈赓因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上海丁香花园进行疗养。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陈赓屡次受伤。
1927年,他参与南昌起义时,左腿不幸中了三枪,腿筋断裂,筋骨和腓骨也严重受损,但最终幸运地活了下来。
1932年,在鄂豫皖地区的胡山寨战役中,他再次负伤,这次伤在右腿。由于伤势严重,他无法行走,只能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部队作战。
这两次负伤虽未危及生命,却让这位将军永久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在相当长的日子里,他完全依赖拐杖才能行动。
长征结束后,他随部队抵达陕北。在直罗镇战斗中,他的左手拇指被子弹击中。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河北、山西等地作战时,多次遭遇日军毒气袭击,导致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1957年到1959年间,陈赓两次遭遇心肌梗塞的打击,频繁的心绞痛让他心神不宁,无法集中精力处理事务。尽管如此,他依然乐观地表示:经历过那么多年的战火都没倒下,现在平平安安的,怎么可能轻易倒下?
陈赓抵达上海后,立即联系了市委书记陈丕显,请求为他的妻子傅涯分配工作。
陈赓的健康状况那时已经相当糟糕,急需有人照料。然而,他坚持把工作放在首位,主动让妻子专注于她的职责,不必分心照顾自己。
农历二月初一是陈赓的诞辰,然而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他始终拒绝任何人为他庆祝生日。
那年,陈赓可能已经察觉到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变化。就在生日即将到来之际,他特意向妻子提出,希望生日那天能为他准备一碗雪里红肉丝面。这个请求在平时并不常见,显示出他对这个日子的特别重视。
那时,陈赓的两位老战友粟裕和李克农都在上海。
粟裕和陈赓的住所相距不远,两人在淮海战役期间初次相识便意气相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总参谋部共事,关系更加紧密。这次在上海重逢,恰巧又成了邻居,因此经常凑在一块儿聊天,无所不谈。
李克农和陈赓是多年挚友,早年在上海中央特科时期就曾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两人重逢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商议着要将当年在特科的经历记录下来,为党史中这段鲜为人知的时期留下珍贵的历史见证。
1961年3月16日凌晨,陈赓因胸口剧痛突然醒来。蒋医生迅速采取了应急措施,并立即联系华东医院请求支援。然而,由于当天是周日,医院的急救团队未能迅速抵达现场。
陈赓突发重病时,邻居粟裕的私人医生张愈迅速赶到现场。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设备,张愈只能采取一些基础措施,尽力控制陈赓的病情发展。
很快,华东医院的院长和医生们赶到现场,他们竭尽全力尝试各种抢救措施,但最终未能挽救陈赓的生命。当天上午8点45分,这位杰出的将领永远离开了我们。
粟裕将军住在陈赓附近,第一个收到陈赓去世的消息。他立刻赶到陈赓家,可惜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消息对粟裕打击很大,他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甚至一度倒地不起。
得知不幸消息后,李克农将军沉默良久,随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在一年内便因病离世。
陈赓去世后,他的妻子傅涯内心充满了悲痛。就在他离世的那天,恰逢他的农历生日。傅涯原本计划亲手做一碗雪里红肉丝面,为他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然而,陈赓最终没能等到这碗面。这件事成了傅涯晚年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宋庆龄工作人员藏起讣告,周总理申请追悼会延期】
1961年3月16日早上,陈赓将军因病去世。这个消息迅速被报告给了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与陈赓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在黄埔军校时期以及后来的上海工作期间,陈赓始终是周恩来倚重的左膀右右臂。两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彼此信任,这种情谊一直延续到他们后来的革命生涯中。
在穿越草地期间,总理不幸患上了阿米巴肝脓疡,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排脓。然而,当时的环境极其恶劣,既无法进行手术,也不能实施穿刺治疗。危急关头,陈赓骑马长途跋涉60里,赶到高山取回冰块,将冰块敷在总理的肝区上方,极大地缓解了他的病情。
陈赓去世时,周恩来正在广州,无法立即返回北京。为了能参加陈赓的葬礼,他直接向中央提出申请,建议将追悼会推迟到他回京后再举行。
他还联系了陈锡联,因为陈锡联和陈赓关系密切,特意请他到北京协助处理后事。接到电话后,陈锡联立刻和妻子王璇梅从沈阳出发,迅速赶到北京。
3月25日,北京各界在中山公园为陈赓举行了一场庄重的公祭仪式。周恩来在行程结束后立即返回北京,刚下飞机便直接前往中山堂参加活动。
陈赓的骨灰盒在公祭仪式结束后被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总理亲自写了三张“陈赓同志之骨灰”的字条,让傅涯挑选使用。这一细节让傅涯深受感动,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陈赓的追悼会尚未开始之际,徐向前元帅已经提前到达。谈及陈赓的英年早逝,他显得异常痛心,神情中流露出深深的遗憾和哀伤。
我实在搞不明白。当年在延安,冬天冷得要命,我穿着厚厚的皮袄,陈赓却还能舒舒服服地洗热水澡。他身体那么棒,怎么反而比我先走了?
聂荣臻元帅得知陈赓去世的消息后,情绪极为沉重。当范济生主任向他传达这一不幸的消息时,聂荣臻瞬间站起,长时间沉默无言。片刻之后,他重重地拍打桌面,只吐出了一句话。
如果可以替代,我们愿意用一百条命换他一条。
直至暮年,聂荣臻每当谈及陈赓,内心总充满深深的惋惜与思念。特别是在我国尖端武器研发刚刚起步的困难阶段,聂荣臻常常回忆起陈赓对科学事业的专注与热情,感叹陈赓的英年早逝给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宋庆龄与陈赓家族长期保持着紧密而深厚的友谊。当宋庆龄的办公室得知陈赓去世的消息时,考虑到她年纪大了,健康状况不佳,工作人员决定暂时不向她透露这一噩耗。
宋庆龄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极度悲痛,整个人扑在床上,长时间地失声痛哭。
除了上述提及的人物,刘伯承、陈毅、叶剑英、董必武、罗瑞卿、王震等革命前辈也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深切悼念陈赓的离世。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这位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哀思。
陈赓大将虽已逝世,但他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不朽功勋和留下的传奇事迹,以及他那颗赤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将永载史册,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