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妖儿
他在《寂静的山林》里演侦察员,《红色娘子军》扮红军干部,还有《永不消逝的电波》《知音》等多部作品。
这位银幕上塑造过不少正直伟岸形象的演员,成为老一辈观众公认的“男神”。
曾多次获得终身成就奖,并且享有中华影星、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名号。

谁也没想到,这位大明星1987年携妻儿移居美国,观众难以接受这位银幕英雄的选择。
此举掀起舆论波澜,这事究竟藏着什么缘由?
几十年后他又选择回国养老,这位银幕内外都活成传奇的演员究竟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让我们拨开时光迷雾,一起走进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1932年王心刚出生在战火中的大连,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百姓流离失所啃树皮嚼草根。
他靠着父母双职工那点工资倒没饿过肚子。

老爹拨算盘珠子养家,老娘也有稳定收入,俩夫妻为他硬撑起一片安稳的屋檐。
母亲爱听戏总拽着他往戏园子跑,台上的表演勾得他心痒,做演员的念头就这么扎了根。
中学时代腼腆少年换了个人似得,幕布一拉活脱脱像是被剧情中人上身似得。
老师相中这块料隔三差五带他跑场子,刚好赶上新中国刚成立到处缺文艺骨干。

高中毕业听说沈阳招文艺培训生,他二话不说跑去报了名。
王心刚的演艺生涯最初扎根于话剧舞台。
十九岁那年他穿上东北军区文工团军装,握着话剧演员的台本开启艺术人生。
初登话剧舞台的他便以《李闯王》《三个战友》等作品展现表演天赋,赢得观众和行家认可。

每场演出他都把灵魂浸入角色,全情投入的状态让每个动作都成为人物本真的流露。
台上演员与观众呼吸相通的即时互动让他着迷,这种鲜活的生命力让他沉醉其中。

命运偏在1956年为他铺开另一条路。
电影《寂静的山林》剧组找上门来,邀他出演男主史永光。
话剧终究是小众艺术,哪比得上电影万人空巷的阵势。

王心刚起初死活不肯接戏,咬定要守着自己单位。
领导磨破嘴皮子才把他劝动,结果银幕上那个穿军装的硬汉让他一炮而红,观众看得直拍大腿,影视圈这碗饭算是端稳了。
剑眉星目的相貌配着英挺身板,加上扎实的演技底子,王心刚转眼红遍大江南北。

《海鹰》《侦察兵》这些经典接连炸响银幕。
出演《海鹰》那部剧时,他直接扎进海军营房和战士挤大通铺,用行动验证艺术来自生活。

他也收到了回馈,这片子一经播出直接把他捧成了全民男神。
1975年时挂上八一厂副厂长头衔。

后在1981年的《知音》电影中饰演蔡锷又得到了百花奖。
谁也不能单用“演员”框住他,“表演艺术家”才够分量。

事业有成的他也迎来了人生的另一半,长春电影厂里有个叫杨昭采的姑娘,宣传队出来的美人胚子。
俩人看对眼没过多久就扯了证,很快杨昭采就为他生下了一儿一女。

为了更好的照顾家庭,杨昭采直接把工作辞了,天天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都说成功男人背后大概率有个得力的贤内助,而杨昭采便是他的家庭后盾。

众人羡慕王心刚家庭美满之际,厄运突然叩响家门。
妻子杨昭采因好友的离世精神收到了打击,整日神思恍惚去医院查出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她开始控制不住情绪反复无常,时常对着空气喃喃自语,甚至还会作出上海伤害自己的行为。
几个熟人撺掇王心刚离婚另娶,王心刚哪里肯啊。
虽然现在的妻子不再能帮她兼顾后方,可哪有伴侣生病就抛弃对方的道理,他时刻记得结婚时不离不弃的承诺。

妻子不吃药时,就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她,为找治疗办法他啃了很多心理学专著,甚至还寄希望于音乐上,希望通过音乐疗法缓解妻子的病情。
五年时光就在各种啃书籍寻找各种治疗方法中度过。

皇天不负苦心人,直到1977年杨昭采的病情终于好转起来了。
因此次年王心刚又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与王铁成搭档出演《大河奔流》。
王心刚的信念王铁成饰演的周总理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银幕记忆。

他曾在某次采访中说到自己一直秉承着“认真演戏,老实做人,演戏不但认真还要较真”的信念。
并且这份信念他在老搭档王心刚身上也看到了。
王心刚曾说:他对待演艺事业十分认真,工作时刻排在第一位。
虽然王心刚最初有点抵触电影,认为这种分段拍摄的艺术形式缺乏话剧的现场互动感,觉得没法展现真实演技。

可当他走进剧组便收起所有不满,咬着“要么不干,要干必须干好”的信念,全身心投入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才有了这么多的经典电影。
爆火后的他不但没被众星捧月的光芒迷住眼,反而还在老友劝他“别总演配角丢面子”时,反驳道“自己就是个普通演员,靠大家捧才有这点虚名,计较什么主配之分?”

即使后面在《哥俩好》《烈火中永生》里,他接连出演戏份寥寥的配角,就算成片只留个背影也不抱怨。
退休后被授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并享受副军级待遇。
后却因赴美引发争议,有传闻说是因为自身身体原因也有其他说法说是去美国照顾子孙。
赴美期间虽被误解,但他始终保留着中国护照,并且目前他已经回到了大连生活。
精神的传承王心刚在话剧舞台初露锋芒时,凭借《李闯王》里的鲜活表演赢得掌声,后由组织安排转入电影界。

在《寂静的山林》里演侦察员,《海鹰》中扮舰长,到后面《知音》中的蔡锷,王心刚在中国电影界留下许多经典时刻。
年过六旬退居幕后,有导演带着剧本上门,他任然会接只因热爱这份工作。

戏份轻重从不计较,这份近乎执拗的创作态度后人该如何延续?
寻常人又该怎样将这份专注力嫁接进各自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