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了不起的女士离世后,上海市委可犯了愁,不知道该如何操办她的葬礼,还有骨灰要怎么安放才好。
咱们是应该照着家属的想法,一切简简单单来,还是该考虑她一辈子的功劳,给她办得更风光点呢?
上海市委没擅自做决定,而是先去找了中办请示。但中办那边也挺犯难的。
最终,还是邓小平的一句话,决定了贺子珍葬礼的举办方式。
贺子珍都经历过哪些革命事情呢?咱们来听听邓小平是怎么评价的。
【巾帼英雄贺子珍:井冈山的第一位女党员】
1909年中秋那天,家家户户都团圆着呢,就在井冈山东边的永新县城,有个小女孩伴着满院的桂花香来到了这个世界。
妈妈瞅见窗户外面那轮亮堂堂的月亮,心里头一下子涌上好多感情。她觉得啊,女儿就像是跟那桂花和圆月一块儿降临到家里的。这么一想,她就满心欢喜地给小姑娘起了个名儿,叫“桂圆”。
其实,那个小女孩桂圆,她就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贺子珍。
在井冈山的革命精神熏陶下,贺子珍打小就不乐意一直泡在爸妈的溺爱里。
在贺家小院待着的时候,她就敏锐地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正翻天覆地变化着。所以,每次一抬头看到那片广阔的天空,贺子珍心里就老想着,得干出点名堂来。
上了学以后,她觉得“桂圆”这个名字听起来太温柔了点,就自己改成了“自珍”。但后来因为写字时出了点小错,“子珍”这个名字就误打误撞地一直用了下去。
井冈山是贺子珍姑娘革命思想萌芽的地方。
贺子珍16岁那年,就被外面传进来的共产主义思想、还有俄国的革命故事这些深深吸引住了。
她拼命地读着马克思、列宁他们的书,心里头对书里描绘的那个共产主义社会和美好未来充满了坚定的期待。
这些老前辈留下的简短有力的话语,正好跟她心里一直琢磨的事儿对上号了,那就是她特别想找个法子,救救咱中国和中国人民。
贺子珍激动得不行,立马就开始行动了。
她主动跟那些在省城上学、能学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交朋友,还带头带着班上的女生们搞抗议。后来,她还加入了青年团,更深入地参与到革命活动里头。
1926年那会儿,贺子珍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她还是井冈山上头一个女党员呢。
不过,贺子珍可没被打倒,她立马就动了起来。靠着自己那非凡的本事和勇气,她加入了永新县党部的领导工作里头。
贺敏学哥哥、贺怡妹妹和我,一块儿被选为了县委委员,大家伙儿都夸我们是“永新三贺”。
但没过多久,国民党反动派就突然翻脸不认账,背叛了革命。永新县里的国民党人立马动手,抓了好多的共产党员。
关键时刻,贺子珍火速赶往井冈山,去找宁冈农民自卫军帮忙。1927年6月10日,她和自卫军联手发起了突袭,最终把贺敏学等38名共产党员安全救了出来。
可敌人就是不服输,他们拉帮结派,又朝着永新县城杀了回来。
打仗时,贺子珍带着的赤卫队直接撞上了敌人。
不过贺子珍面对危险毫不慌张,她一边指挥队伍往前冲,一边熟练地扣动扳机,厉害的是,她两枪下去,直接干掉了两个敌人。
那时候打仗的士兵们,没有一个不佩服贺子珍的勇猛,很快,“双枪女将”贺子珍的大名就在全军里传开了。
后来,在永新县城吃了败仗的敌人开始疯狂反击。为了保住更多的战士,联合攻击的部队只能先撤出县城,往井冈山山里转移。
贺子珍是这次撤退队伍里头,唯一一个女共产党员,也是往井冈山撤的那些队伍里,头一个女兵。
当贺子珍踏上井冈山这片充满英雄气息的土地时,她压根儿没想到,会在这儿和毛主席碰上面。
【贺子珍与毛主席】
1927年秋天,10月份的时候,毛主席带着秋收起义的战士们,一路来到了井冈山。在那里,他们受到了贺子珍和其他同志的热情迎接。
贺子珍在永新可是出了名的美人,人称“一枝花”。她长了一双和妈妈一样,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模样俏皮灵动。而且,她性格豪爽,待人热情,特别招人喜欢。
通过袁文才这位干部的引荐,毛主席知晓了贺子珍的革命历程,心里头对这位年轻女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次见面,贺子珍对毛主席的印象特别深刻。
贺子珍在上学那会儿,就读过毛主席在《湘江评论》这些杂志上写的文章,心里头一直特别佩服他。
他俩本来就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在多次一起战斗的过程中,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深,感情也飞快地好起来。
1928年5月份,毛主席和贺子珍在井冈山,就是他们最初相遇的那个地方,简单地办了婚礼。
婚礼办得挺朴素的,就是找了他俩的好朋友袁文才,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大家伙儿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婚礼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完成了。
贺子珍为了给毛主席的婚礼添彩,特地熬夜亲手做了一个既结实又好用的大背包,当作礼物送给了毛主席。
这个背包成了毛主席东奔西走时必不可少的随身物件,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日常办公,他总是紧紧地把背包背在肩上。
在井冈山的艰难岁月里,生活过得挺不容易,但贺子珍从没往心里去。她和几位女战士常常凑一块儿,自编自演节目,忙着搞宣传工作。
每次红军路过村子啥的,贺子珍就算再忙活,也得抽空儿去写标语、宣扬咱们共产党的好处,还帮着其他战友一起发动老百姓。
1929年那会儿,红四军的主力部队下山了,由毛主席和朱德带着头,他们领着队伍一路往赣西、闽西进发。
这一路上翻山越岭,困难重重,多得让人简直不敢相信,更别提那时候贺子珍还怀着孩子,走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毛主席心疼她的身体,老想着让贺子珍骑他的马,但贺子珍不愿搞特殊化,每次都把马让给受伤的同志,自己硬着头皮努力跟上大队伍。
1934年那会儿,红军第五次跟敌人周旋没打赢,只好撤退。就在这时,贺子珍说啥也不愿意离开队伍,她坚定地跟着红军踏上了长征路。
可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但她坚持不需要别人对她特别关照。
因为红军走了好久,食物又不够吃,贺子珍老觉得身体不对劲,但她总是硬挺着,对着疲惫的红军战士们露出笑容,给大家打气,让大家别放弃斗争。
到了贵州地界,贺子珍生下了孩子。
可革命形势紧迫,她没办法,只能狠下心把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村里的老乡,然后自己又匆匆忙忙上路了。
就在贵州搞活动那会儿,贺子珍待的休息地方突然遭到敌机轰炸。她本来藏得好好的,在草丛里躲着呢,可眼尖的她一下看到有个伤员倒在地上,想站却站不起来。
她二话不说,猛地冲上前保护伤员,结果倒霉地被炸弹给炸了,头上、背上全是弹片扎着。
长征路上,贺子珍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和战友们一起吃苦享乐。同时,她还时刻关心支持着毛主席的革命工作,生活上也是尽量让他没有啥操心的。
红军到了陕北后,中国革命就翻开了新篇章。这时候,贺子珍也得琢磨琢磨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了。
【十年异国流落】
贺子珍一直忙着两件事,一边要照料毛主席的日常生活,一边还得管着前线和湘赣边界特委的那些重要文件。
自从贺子珍投身革命,她总是冲在最前线。因为她性格特别刚烈,所以不太喜欢整天闷在屋里,负责保管和整理那些文件。
不过,因为那时候的形势,为了革命事业能更顺利地发展,她硬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做秘书工作和照顾毛主席这两大任务上。
长征结束后,贺子珍心里那股子干事业的劲儿可没消停,她不想再仅仅是个家属身份了。她盼着能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好让自己能挑更重的担子,把心爱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贺子珍有了这个想法后,组织上就给她安排了个职位,在苏维埃国家银行当科长。
贺子珍被任命后,立马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和工作中。就在这段时间,她迎来了小女儿娇娇,也就是后来的李敏。
小宝贝的出生本该让人乐开花,但那时候,贺子珍几乎整天都在忙着学习。
早上操练完后,她得在抗大里学马列主义、政治和军事课,那时候学校规定得住在集体宿舍里。
怕自己照顾不好女儿,贺子珍干脆把娇娇送到了老乡家里,然后自己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毛主席那时候正忙着延安的建设,两人就没怎么聊天了。日子一长,贺子珍身边没了孩子和丈夫,慢慢就觉得孤单起来。
独自面对生活的那段日子,贺子珍脑子里总是转个不停,思绪万千。
她心里头老想着多干点活,但又觉得自个儿身体不太给力。
那次敌机轰炸后,她身体里留下了弹片,因为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法取出来。这些弹片整天折磨着她,疼得她实在没法再继续干革命事业了。
翻来覆去想了很久,她打定主意要去上海把身体里的弹片取出来,好让自己快点好起来。
就连毛主席也没能让他改变主意。
大家都叫她军中的“双枪女将”,她这个人吧,一旦拿定主意,就很难再让她回头。
她打包好行李,安顿好孩子,然后就一个人出发去上海了。
那时候,革命的风向突然变了,去上海的计划只好泡汤。留在西安的贺子珍有了新的想法,她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想去苏联看病外加学习。
毛主席又一次派人带话,想让贺子珍回延安,但贺子珍最终还是没回去。
没多久,贺子珍就踏上了飞往苏联的航班,挥别了她深爱着的中原家乡。
贺子珍到了莫斯科后,才发现那里的生活并不像她想的那么如意。
她先是眼睁睁看着自己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儿子离开了人世,接着家里又发生了大事,母亲也撒手人寰。更糟糕的是,因为身体里残留的弹片时间太长了,现在想要取出来治疗,都变得特别困难。
这一连串的挫折,让贺子珍心里头受到了好大的创伤。
尽管遭遇了这么多坎坷,贺子珍却没有向眼前的难关低头,她硬是在国外挺了下来,还一心一意地把女儿拉扯大。
1947年,贺子珍在外国漂泊了整整十年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祖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贺子珍在1959年只和毛主席简短聊了一个小时,那次聊天,也成了他们两人的最后一次相见。
【邓小平亲自安排葬礼规格】
贺子珍去了苏联,但她的老毛病并没因此好转。回国后,她的身体状况反而越来越差,各种疾病都找上门来。一开始,她精神不好,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清醒点了,又突然中风了。这一病,她就再也离不开床了。
尽管贺子珍已经上了年纪,但她心里那股工作的热情还是满满的,特别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她一直在积极治疗,跟病魔较着劲,誓要战胜它。
虽然大家拼尽全力,但疾病的不断侵袭还是没能挽留住这位革命英雄的脚步,他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
1984年4月,她悄悄地在上海离开了人世。
关于贺子珍的葬礼该咋办,骨灰要怎么安葬,这事儿让上海市委挺为难,不敢随便决定。最后,还是邓小平站了出来,他亲自操办了贺子珍的葬礼,定了所有的安排。
邓小平的想法是,把贺子珍的骨灰安置在同一个地方,就是存放中央领导骨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
遗体告别那天,大家心情沉重,都向贺子珍同志的遗体深深低头默哀,弯腰鞠躬,用这种方式向这位英勇的红军女战士送上最后的告别和尊敬。
贺子珍这辈子真是波折不断,但充满了传奇。她既有革命战士那种坚定的热血,又不失普通女孩子对爱情那种真挚热烈的劲儿。
贺子珍为了咱们国家的革命事业,真的是拼了命地干,没日没夜地忙碌。上了战场,她更是毫不犹豫地冲在前头保护伤员,就算自己身上被弹片留下了17道伤疤,她心里头最先惦记的还是战友们安不安全。
贺子珍老一辈子,就算到了晚年身体不好,疾病不断,心里还是那股子热乎劲,想着给国家现代化建设出把力。她这一辈子,真真切切就是在践行“为国为民”这四个字。
到这儿,井冈山首位女党员的人生旅程,算是画上了一个波折重重的句号。她这一辈子,真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
英雄虽然已退场,但老百姓心里一直记着她。她啊,就是那种特别高尚、特别伟大的人,为了咱们老百姓,为了中国革命,啥都豁得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