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一大家子团团圆圆的日子。每到一年的春节,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都会专程回到父母、岳父母身边,一起过上几天团圆的日子。在这几天少说五六口人、多说十几口人会聚在一起吃饭、聊天。还有的家庭会达到几十口人约定某一日期到某一家庭或饭店大聚餐,更是热闹非凡。这样的大家庭大多是长者年龄比较高,一般会在八九十岁以上,形成的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大年聚。
春节聚会中国有个传统习俗,就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孙辈们发红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老人给孙辈们发红包的习俗在中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一习俗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后代的祝福与关爱,具体起源时间无从考证,但至少在明清时期就有记载,红包内的压岁钱,寓意着将好运和财富传承给下一代。这一习俗至今已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春节期间家族聚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的祝福。

长辈给晚辈发红包的习俗已经深入人心,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因此,婚后的子女给父母发红包和祖父母发红包的习俗同样是由来已久。婚后的子女们为了表达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他们在购买礼品的同时,同样也有给父母发红包的习俗,俗称长寿金。可能有网友会问,子女给父母发红包的习俗总觉得不如长辈给孙辈们发红包的习俗更深入人心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句俗语“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见证。
对于我们已经到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年龄是不是也希望得到子女的一个红包呢?不得不说,这个愿望应该是大多数老人的渴望。他们可能不需要红包,因为有的老人们的退休金上万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经济上还会主动帮助子女。但是,他们需要一个暖心的举动,因此在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作为子女给父母一个红包至少是一个比较暖心的举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根据收到的和发出去红包的多少,你的幸福感可以分为5级:

第一级幸福感的老人首先收到了子女的红包。子女们首先会体恤到父母的难处,因为大多农村家庭的父母没有退休金,也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又知道父母比较要强,肯定会给孙辈或更晚辈们发红包,也包括计划馈赠给父母的孝心费用一并先交给父母。这里不仅仅是红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父母真正体会到子女的感恩之心。
尤其是经济上相对不太宽裕的父母,他们无形中又增强了底气,提高了幸福感。当然,有的父母退休金较高,他们根本用不上这笔钱,但是,这些高级的子女会说,这是原则问题,您再有钱也是您自己的,可我给您的红包是表达我的一份孝心。他们明知父母亲用不上,但是,他们还会做到年年必给。作为老人们虽然用不上这笔钱,其实收到红包后也是给子女们存着,但是,他们收获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第二级幸福感的老人收到的红包金额大于发出去的金额。这一级老人的子女可能不会做的那么暖心,方式方法上可能赶不上第一级,但是,他们从骨子里是比较有孝心的,感恩之心牢记于心,由于他们的经济条件所限可能不能给予父母过多,但是,会秉承不让父母尤其是没有退休金的父母,春节期间红包的支出绝对不能大于收入。所以,这一级的老人幸福指数也是比较高的。
第三级幸福感的老人收到的红包金额基本等于发出去的金额。这一级老人的子女虽然做不到第一二级的孝心,但是,他们至少也会秉承不能让父母伤心。他们的思想是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做什么,但是,也不希望因为自己让父母过多的付出。这一级老人的幸福感也算是不错的。

第四级幸福感的老人收到的红包金额会小于发出去的金额。这一级老人的子女相对的可能爱的更多的是自己,对父母的关爱次之。在红包问题上,他们不会动太多脑筋,明知父母支出红包的金额远远大于收到的金额,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退休金足以支付红包或者会想到父母还有存款等。这一级老人的幸福指数明显是偏低了,但应该说还算尚可。
第五级幸福感的老人基本收不到红包,但必须要发出红包,且可能还会闹得不愉快。这一级老人的子女不会关注父母的衣食住行怎么样?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得到父母的红包,他们得到红包后基本没有感恩之心,而是首先要看红包金额的多少,然后还要去纵向、横向进行比较。然后还要进行评头论足,言外之意就是对爷爷、奶奶发给孙辈红包的金额不满意。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可能还会闹得很不愉快。

这种情况对于没有退休金的爷爷奶奶们可能就是一种灾难,那么对于有退休金的爷爷奶奶们就好了吗?也不一定。因为金额多少永无止境,比如你的退休金10000元,你有2个儿子,三个孙子。也即大儿子是一个孙辈,二儿子是两个孙辈。假如你一个孙辈给10000元,可能大儿子(大儿媳)就会不高兴,假如你每一个家庭都是10000元,这时候二儿子(二儿媳)会不高兴。因此,如果遇到这样的子女,你的公平永远也做不到。
假如你遇到了第五级的子女,也就注定了晚年的幸福感不会太好,因此说,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并非完全来自于家庭的富裕程度,是不是富裕只是获得幸福感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思想条件才是你获得幸福感的根本原因。你认同吗?欢迎各位友友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