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这个上海小孩曾火遍全网,他的故事比过去更精彩

智慧侃情感 2024-11-30 05:28:20

2018年6月的上海,骄阳似火。朱军龙坐在电脑前,反复确认着录取通知的邮件。上海建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宝宝,考上了吗?"朱奶奶焦急地探出头来,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期待。

"考上了奶奶,就在上海!"朱军龙转过身,露出了标志性的灿烂笑容。

这个笑容的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要在上海读大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曾经的"黑户"朱军龙来说,这一路走得比谁都不容易。

时间倒回到他该上小学的年纪。"你们能不能收我的孙子呀?学费贵点没关系。"朱奶奶带着朱军龙,一家接一家地拜访私立学校。

每一次被拒绝,朱奶奶都强忍着泪水,牵着孙子的手继续往前走。没有身份,就像没有根的浮萍,连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这事儿后来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说这老太太是不是傻,养个黑户干啥?有人说这孩子可真可怜,连学都上不了。

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却都没能打倒这对奶孙。终于,一所私立学校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虽然学费高得吓人,但在朱奶奶眼里,这就是希望的曙光。

2014年5月18日,是朱军龙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天,他终于拿到了中国户口,正式成为了一名上海人。

那一刻,18岁的少年红了眼眶。这个尘埃落定的身份,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归属感。

说起来也是命运眷顾,朱军龙在选专业时可没少动脑子。"计算机应用"这个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电脑是真爱,另一方面也是权衡了学费成本。这孩子打小就懂事,处处为朱奶奶考虑。

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没点身份焦虑?学历焦虑?工作焦虑?但朱军龙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看似的困境,反而会成为成长的催化剂。

如今,当我们回看朱军龙的求学之路,会发现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上大学的故事,分明是一部现实版的"逆风飞翔"。

从无到有,从"黑户"到大学生,每一步都走得如此不易,却又如此坚定。

这份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对朱军龙18年来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朱奶奶这些年来付出的最好回报。它见证了一个平凡家庭如何在困境中开出希望之花,也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给予每个追梦者的机会与可能。

就这样,带着身份认同的羁绊,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朱军龙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涯。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反而才刚刚开始。

2017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漏水事件,打破了朱奶奶家的平静。

"妈,您就卖了吧,反正军龙也快上大学了,到时候在他学校附近再买一套,也方便照应。"大儿子的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

朱奶奶一合计,还真是这个理。这些年来,军龙和她形影不离,要是突然分开,这心里怕是会空落落的。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明智的决定,却成了一场家庭风波的导火索。250万的房款到手,朱奶奶想着自己不会理财,就交给女儿代为保管。

结果钱还没捂热乎,200万就不翼而飞了。

"钱是帮大哥填了高利贷的窟窿。"女儿这么解释。可当朱奶奶找到大儿子讨要说法时,却只得到一句"等您百年后,我少继承点补上"。

这话把老人家气得够呛,一下子愣在原地。

想起2007年分到6套拆迁房时的场景,朱奶奶心里更不是滋味。那时候她可是掰着指头算,两个儿子每人两套,自己和老伴一套,剩下最小的一居室留给军龙。

连女儿没分到房子,她都特意打电话解释。

"奶奶,你就和我住吧。虽然我的房子小,但咱们三个住得下。"朱军龙一把搂住奶奶,语气坚定。

就这样,在朱军龙的一居室里,朱奶奶和老伴睡双层床,军龙蜷在小床上,倒也其乐融融。

如今的年轻人都在喊"35岁就是一道坎",可你看朱奶奶,人到暮年还要经历这些波折。生活给每个人出的考题都不一样,但答案往往都藏在"家"字里。

对朱奶奶来说,真正的家不在房产证上,而在军龙给她的那个拥抱里。

那些年轻时精心布局的房产分配,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打击。但在这场关于"家"的考验中,朱奶奶得到的,或许比失去的更珍贵:一份真挚的亲情,一个永远不会背叛的依靠。

这大概就是生活最大的讽刺与温暖。

"这孩子不能要,您年纪已经不小了,这不是给自己增加负担么!"2000年8月8日的那个夜晚,浦东区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争吵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朱水宝奶奶怀里抱着一个正在啼哭的婴儿,这是她在楼下草丛中发现的。小家伙似乎能听懂大人们的争执,哭声越来越大,嘶哑的声音像把小锯子,一下下划在朱奶奶的心上。

"别人私下都说,这个混血儿是我的私生子。您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我考虑考虑吧。"女儿急得快哭了。

但朱奶奶的态度却出奇地坚定:"我自己能带,我也有养老金,你们放心,不会让你们负担的。要是嫌别人嚼舌根,就少来我这里。

就这样,朱奶奶给孩子取名朱军龙,开启了一段跨越18年的守护之旅。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她和老伴张大军只能靠养老金度日。

但对军龙,朱奶奶从不吝啬,不仅衣食无忧,还总想着法儿给孩子做好吃的。

"想当厨子,可以做饭给奶奶吃。然后,要住一个很大很大的房子。"小军龙蹦蹦跳跳地说出自己的梦想时,朱奶奶眼角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这个黑皮肤的小男孩特别粘人,圆溜溜的大眼睛里总是写满恐惧,好像在说:我很听话,不要丢掉我。可在朱奶奶眼里,哪有什么混血儿不混血儿,那就是自己的大孙子啊。

有人说朱奶奶傻,养个没身份的娃干啥?可她知道,自己这辈子做过最对的事,就是在那个夏夜,把这个小生命抱回了家。

从此,孤独的晚年有了欢声笑语,平凡的人生有了不平凡的色彩。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等待身份的确认,等待社会的接纳,等待梦想的绽放。但最动人的,还是朱奶奶那颗始终如一的心,用十八年的坚守,将一个弃婴抚养成才,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我现在没什么大想法,就希望能把宝宝的户口上了,他不能一直是黑户。"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朱奶奶说出了最朴实的心愿。

2014年5月18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特事特办,朱军龙获准被朱奶奶收养,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公民,一个地道的上海人。

这个身份来之不易,背后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法律门槛——养父母无子女或只有一名子女的收养条件,朱奶奶都不符合。

从"捡来的孩子"到"上海人",朱军龙的蜕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媒体争相报道这对奶孙的故事,而他们的生活也在聚光灯下慢慢发生改变。

曾经因为特殊外貌引来的异样目光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街坊邻居的善意微笑。

在这个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朱军龙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他谦和有礼,学习刻苦,像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不是所有的归属感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需要用一生去证明和坚守。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混血儿获得身份的简单叙事,更是一个关于爱与包容、坚持与回报的生动教材。在朱奶奶和朱军龙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性最温暖的光芒。

2022年6月24日,朱军龙早早守在电脑前,等待着人生的重要时刻。疫情下的毕业典礼搬到了云端,但丝毫不影响这一天的特殊意义。

屏幕那头,校长的"循梦前行"四个字,让这个从小怀揣着"大房子梦"的男孩红了眼眶。

没人知道朱军龙具体去了哪家公司,但根据建桥学院2022年的毕业生质量报告显示,93%以上的毕业生都在专业相关领域就业。

这个曾经的"黑户"男孩,大概率已经成为了一名IT新贵。

"最好能找个上海本地的,这样我就能一直陪着你们了。"朱军龙的选择依然围绕着朱奶奶。但他也没忘记自己的野心:"要是有公司愿意高价请我去,我也不会拒绝。

等我快速攒够了钱,买个大房子,就把你们接过去。

在当下AI技术迭代、虚拟现实层出不穷的时代,朱军龙的专业选择恰逢其时。这个被命运眷顾的男孩,正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把"大房子"的梦想变成现实。

而这,不过是他人生故事的新起点。

0 阅读:0

智慧侃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