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党史的漫漫长河中,陈独秀、李立三、毛泽东,这三位党的重要领袖,皆怀揣着摆脱苏联与共产国际的约束,寻求独立自主开展革命道路的壮志雄心 。

他曾对党内同志说道:“革命是我们自己的事,有人帮助固然好,没人帮助我们还是要干,靠别人拿钱来革命是要不得的。”
彼时的他,坚定地认为中国革命应完全由自己负责,所有党员都必须无报酬为党服务,这是党的立场,也是他的原则。在关于是否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接受其经费并受其领导的问题上,党内曾引发激烈争吵。
即便当时党的经费极度紧张,陈独秀自身也处境窘迫,但他始终坚守底线,不愿松口接受援助。
然而,1921年10月,陈独秀被法租界当局逮捕,这一事件成为他态度转变的转折点。
当时,他以为自己将长期身陷囹圄,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用重金将他解救出来。

马林
这份恩情让他内心深受触动,思想也发生了一定转变:在残酷的革命现实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革命成功谈何容易。
此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了其领导与经济支援。尽管共产国际给予中国共产党的支援相较于国民党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于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却至关重要。
据统计,建党初期党的经费94%来自共产国际。
在这样的经济依赖下,中共想要实现独立自主,谈何容易。
1922年,当马林提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建议时,陈独秀虽内心强烈反对,但最终还是无奈服从了共产国际的决定。
后来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固然存在一定错误,但将全部责任归咎于他,显然有失公允,毕竟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他不得不执行。

1930年,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因提出要求苏联配合中国革命、外蒙回归中国等主张,与共产国际的理念产生严重分歧,进而受到共产国际的制裁。中共经费被停发,在这样的压力下,李立三本人也不得不黯然离开领导岗位。
他试图独立自主大干一场的理想,最终也因经济上对共产国际的依赖而破灭。
陈独秀与李立三的尝试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在于经济上的不独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难以摆脱外部的束缚,也就无法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判断去推动革命的进程。

他高瞻远瞩,开辟了红色根据地,在农村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政权。
这一创举意义非凡,不仅让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军事上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工农红军,更在经济上彻底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
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政策,以及根据地稳定的税收收入,红色根据地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甚至还能派人给上海的党中央送黄金,以弥补经费不足。
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党能够沿着自己设想的正确道路稳步前行,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
结论中国共产党最初在发达的上海租界建立,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理论和众多优秀的领导人,为革命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
而最终在贫困山区扎根,又使党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培养出勇敢顽强的战士,建立起独立的红色武装,探索出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
这一切,都离不开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的伟大贡献。
1949年后,斯大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感慨地说道:“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这是一般公理。”在革命胜利的事实面前,他坦然接受了中国革命独特的发展道路,也肯定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相关文章: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