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剽窃还能得奖?
每年2月,德国都会颁发“金鼻子剽窃奖”奖项,其造型是一个长着金色鼻子的黑色小矮人。
而金鼻子的实际含义就是通过剽窃他人的创意,而获得的不正当暴利。
中国是这个奖项的常客。
今年德国颁发8个,其中5个都颁发给了中国企业。
不过比2019年好多了,那一年,前10名给了中国。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今年上榜作品·】——»
先来看看2025年,中国上榜的五个作品。
杰出奖 ——“BR 60”昆虫叮咬治疗仪这个治疗仪与传统的止痒膏或药水不同,它凭借的正是通过速热陶瓷板产生约50℃的热量,利用热力作用帮助缓解昆虫叮咬后的瘙痒和肿胀。
如今正品和仿品放在一块,让人惊呼:李逵和李鬼!
整体的外形相似,小细节上也是极尽模仿,比如商标的位置,圆环的颜色等……
这谁能分清,到底是真是假啊。

左为原件,右为仿制品
杰出奖 ——“BRUDER ROADMAX”挖土机玩具乍一看,真是分不清这两个挖土机玩具有何区别。无非是一个大号,一个小号。
但实际上,正品的挖土机完全是一个1:16全还原,包括驾驶室、大型胎面轮胎、功能齐全的滑装前装载机等。
所以价格上也是到了400以上,就算是代购也到了500以上。
而右边这个仿品,不用说了,乍看还行,细看就是粗糙,塑料,没质感……

左为原件,右为仿制品
杰出奖 ——“奔驰星标”汽车格栅不仔细看,还以为这是1:1复制出来的。
但细看,原件的汽车格栅明显更为光滑平整,而下面这个却黯淡,一股违和塑料感扑面而来。

上为原件,下为仿制品
杰出奖 ——“ALBULA”垃圾回收分类系统看这两个智能垃圾桶,还以为是一个品出了两个颜色呢。

左为原件,右为仿制品
杰出奖 ——“Proturn”绝缘螺丝刀这个更不要说了,要是第一眼看的是仿品,或许觉得没啥毛病。
但若是先看了正品,再看仿品,就觉得真不是一个档次的。
正品的绝缘橡胶,不管是包裹的紧密度还是外形,都非常贴合,价格也到了16美元,相当于115人民币。
但仿品这个就像五金店里,几块钱一个的螺丝刀。

左为原件,右为仿制品
除了我国,其他国家也是存在的抄袭的。
比如2025年度“抄袭奖”第一名 —— “KNIPEX TwinGrip” 前端和侧边抓钳
抓钳就更不用多说了,第一眼看过去,就能分辨出来,哪个更正规。

左为原件,中和右为仿制品
2025年度“抄袭奖”第三名 —— 以贺卡图案为主题的陶瓷系列
中间是画家Jörg Mohme 的“非洲印象”,其余皆为仿制品。
该说不说,原版是真的好看,画家也是和商家整整掰扯了9年,才终于判决要商家停止侵权行为,还要赔偿高额赔偿金。
而这以“非洲印象”系列制造的35件陶器,乍一看也是非常吸引眼球。
但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颜色也就像浮在陶器上,看多了就没有当初的美感了。

画家Jörg Mohme 的“非洲印象”,中间为原件,其余皆为仿制品
2025年度“抄袭奖”第二名 —— “bikebasket”自行车篮
要是不说出来,谁能分得清这两个自行车篮有什么差别啊。
正品的,从七八十到六百多不等,仿品可能十来块就拿下了。

左为原件,右为仿制品
那么,德国这个奖项的由来是什么?

«——【·奖项的由来·】——»
这个奖项的诞生,源于一段让人气愤的经历。
1977 年,德国工业设计师里多・布瑟(Rido Busse)在法兰克福设计展览会上,惊讶地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电子秤被香港的厂商抄袭了。

这些仿制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充斥市场,原本布瑟设计的电子秤,采用高品质材料,精准度极高。
可香港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劣质材料,导致仿制的电子秤精度差,经常出现测量错误,使用寿命也大大缩短。
而且,仿制品的外观虽然乍一看和正品相似,但仔细观察,工艺粗糙,细节之处尽显瑕疵。
在德国公司的强烈谴责下,这家香港厂商不得不从展厅中撤下产品并停止销售,然而此时,这些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已经卖出了 10 万件之多。

布瑟在尝试维权时,更是遭遇了重重困难。
当时的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对于这种跨国的剽窃行为,难以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
漫长的法律程序、高昂的诉讼费用,以及最终可能无法得到满意结果的不确定性,都让维权之路异常艰辛。
布瑟意识到,仅靠个人力量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远远不够,必须要找到一种更具影响力的方式,来引起大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遏制这种猖獗的剽窃之风。
于是,他决定设立一个特殊的奖项,用讽刺和曝光的手段,让剽窃者无处遁形,“金鼻子剽窃奖” 就此诞生。

«——【·金鼻子剽窃奖·】——»
“金鼻子剽窃奖” 的奖杯十分独特,是一个长着金色鼻子的黑色小矮人。
它的造型创意来源于德国谚语 “sich eine goldene Nase verdienen” 。
字面意思是为自己赢得一个金鼻子,实际含义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暴利。

这个金色的鼻子,象征着剽窃者如同嗅觉灵敏的动物,总能迅速嗅到他人创意带来的利益,并毫不犹豫地窃取。
而黑色的小矮人形象,则带有一种讽刺和批判的意味,暗指这些剽窃者在商业道德上的黑暗与矮小。

起初,“金鼻子剽窃奖” 主要关注德国国内的剽窃行为。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剽窃现象日益严重。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跨越国界,抄袭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和产品。

(上)德国原创 (下)中国杭州仿制品
比如,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看到发达国家的高端电子产品设计新颖、市场火爆,便迅速进行仿制,然后以低价倾销到国际市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原创企业的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Typ 2000 角座阀(左正品,右山寨)
面对这种情况,“金鼻子剽窃奖” 的评选范围逐渐扩大到全球,旨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剽窃行为进行监督和批判。
近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高度重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对这种行为造成了严厉的打击。
但这几年,中国频频上榜,部分欧洲经销商,就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左正品,右山寨
«——【·欧洲经销商·】——»
当察觉到市场对某些知名品牌产品的需求,且消费者觉得价格有些高时,这些欧洲经销商,就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利用中国制造业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主动联系中国企业寻求合作。
比如在时尚服装领域,一些欧洲经销商拿着知名品牌的服装款式图,要求中国企业按相似设计生产,却将价格压得极低。
声称:“就按这个款式做,价格必须比市场同类正品低一半,我们订单量很大。”
部分中国企业因看到可观的订单量,未深入考量其中风险便接下订单。

左为原创,中为伪造,右为剽窃
而且,这些经销商还在合同上玩文字游戏,对产品知识产权相关责任的规定含糊不清。
例如,合同可能仅简单提及产品不能侵犯知识产权,对于如何界定侵权、出现问题后责任如何划分等关键问题却未明确说明。
就这样,部分中国企业在看似正常的商业合作中,不知不觉生产出被认定为剽窃的产品。

«——【·结语·】——»
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市场的严格监管,情况已有所改善。
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设计产品时,会主动进行知识产权检索,避免侵权风险。
在开拓国际市场前,也会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
近两年来,涉及剽窃的中国企业数量逐渐减少,“中国制造” 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正逐步改善。
信息来源:华孙欧洲知识产权网,2025年3月14日,2025-03-14: 2025年度“抄袭奖”名单出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