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核集团,你炫的是那百万简历吗,你炫的是别人的脸面

京墨科技君 2025-04-12 03:37:48

这几天,中核集团的“百万简历”喜报刷屏全网,却在舆论场掀起了一场“价值观地震”。这家央企在招聘推文里用精确到个位的“1196273份简历”数据配上“星星眼”表情,活脱脱像个暴发户炫耀刚买的金链子,却忘了链子另一端拴着百万年轻人的生存焦虑。这种将就业市场的血色残酷包装成企业吸引力勋章的行为,暴露出三重令人脊背发凉的价值观畸变。

数据狂欢:把求职者尊严踩进KPI泥潭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200万的2025年,中核集团的“百万简历”炫耀,本质上是对就业市场血腥竞争的二次伤害。当他们用“星星眼”表情渲染1730个岗位吸引百万投递时,却刻意淡化了0.7%的录取率——这意味着每142个求职者中只有1人能上岸,其余141人注定成为分母。更讽刺的是,这些简历中90%可能连HR的眼皮都没撩动过,就被自动化筛选系统永久锁进“人才库”电子棺材。这种“简历即流量”的营销逻辑,把求职者的尊严碾成了企业宣传的炮灰。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造假嫌疑。中核集团事后解释称,每位求职者可投递20个岗位,实际求职人数约42万。但原始推文中刻意隐去“平行投递”的关键信息,用“1730岗位”与“百万简历”制造极端反差,这种“田忌赛马”式的数据游戏,本质是将招聘变成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政绩秀。当企业把求职者的血泪史包装成业绩报表时,所谓“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承诺早已沦为笑话。

体制傲慢:央企光环下的就业市场畸形生态

这场风波撕开了国企招聘的遮羞布。中核集团的“百万简历”神话,折射出当下年轻人“求稳”心态背后的无奈。47.7%的应届生将国企列为首选,并非因为热爱核工业,而是被“七险二金”“终身雇佣”的糖衣炮弹击中。这种集体性的“体制依赖症”,正在腐蚀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当年轻人为了一个稳定编制疯狂内卷时,谁还敢去创业、去探索未知领域?

更可怕的是,国企招聘正在沦为阶层固化的新工具。虽然中核集团宣称岗位涵盖大专到博士,但实际录用名单中硕士占比高达75%,普通院校毕业生即便突围也会被贴上“关系户”标签。这种“学历歧视”与“隐性门槛”的双重挤压,让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正如网友吐槽:“收十万份简历时我们在挑人,收百万份时就是在抽奖了。”

官媒怒批:就业焦虑不是企业狂欢的燃料

面对舆论风暴,全国党媒平台、紫金山新闻、凤凰网等官媒罕见集体发声,直指中核集团的“价值观错位”。这种批评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对就业市场生态恶化的深刻忧思。当企业把“百万简历”当勋章炫耀时,他们忘记了: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是企业政绩的装饰品。

官媒的愤怒背后,是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在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当下,任何对就业焦虑的消费都是玩火。中核集团的推文就像往伤口撒盐——那些为了一份简历改到凌晨的应届生,那些被系统自动拒信折磨的求职者,看到“百万简历”的狂欢,只会感到被羞辱。这种“企业优越感”与“求职者卑微感”的撕裂,正在动摇社会信任的根基。

正念利他,让招聘回归人性温度

这场风波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就业寒冬里,任何炫耀式宣传都是自掘坟墓。真正的雇主品牌建设,应该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数据透明化:公布真实的录用比例、岗位要求,而非用“百万简历”制造虚假繁荣;

2. 反馈人性化:建立落选者沟通机制,让求职者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3. 责任社会化:央企应带头扩大招聘规模,而非把“严控编制”当挡箭牌。

对求职者而言,这场闹剧也是一记清醒剂。当“宇宙的尽头是考公”成为共识,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稳定不等于停滞,编制不等于尊严。与其在“百万简历”的内卷中窒息,不如跳出体制舒适区,寻找真正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赛道。

中核集团的“百万简历”狂欢终将落幕,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不会消失。当企业把求职者当流量,把招聘当营销,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已经病了。我们需要的不是数据游戏,而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毕竟,每份简历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灵魂。

0 阅读:0

京墨科技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