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其市场渗透率已从 2020 年的 5.4% 跃升至 2024 年的 40.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服务纠纷也随之攀升。
近期,央视新闻曝光多起典型案例,消费者购车时承诺的免费功能被转为付费订阅,厂商夸大智能驾驶能力导致事故频发,维修难、维修贵等问题困扰用户。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威胁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今天就让我们针对免费权益悄悄变付费、夸大智驾这两个典型问题,聊聊车圈当前的糟糕乱象。
被“切割”的消费者权益
近期,杭州程序员方先生购车时被告知“全功能预埋硬件,后续免费开通”,但提车后屏幕频繁弹出“方向盘加热需付费订阅”的提示。合同条款中“部分功能可能需另行开通”的模糊表述,显而易见,这一个典型的文字游戏,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方先生所遇到的问题并个例,类似案例不胜枚举,例如某品牌车主发现“终身免费车联网服务”在系统更新后增设流量限制;另一品牌车辆宣称“自动泊车全系标配”,实则需额外支付9800元解锁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需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全面信息。然而,车企通过“功能预埋+订阅制”模式,将硬件成本转嫁消费者,却未在购车前充分告知付费细节。网上已有事务所指出,此类行为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依法索赔。
在车叔个人看来,这一乱象更深层矛盾在于,车企试图将汽车从一次性交易变为持续服务收入,从商业逻辑上讲,车企的行为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消费者购车往往会综合考量车辆的各项功能配置再进行决策,即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接受度尚未成熟。如果车辆的智能化功能要额外付费才能解锁,那么车企理应提前说明情况,使消费者对车辆的软件服务有全面且真实的了解,提前消除误会,这般先购买在通知,说难听点,四舍五入就是诈骗!
智驾宣传的“夸大症”
再来聊聊已经成为焦点的智驾。2025年3月29日,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致命事故,车辆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却未能识别施工路障,导致三名女大学生不幸身亡。虽然大家围攻的是小米,但本质上这并非小米独有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多个品牌的产品中都曾出现,其本质、过程和结果是相似的。
2024年搭载L2及以上智驾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57.3%,但车企宣传中“无需司机”“全程接管”等话术屡见不鲜,导致消费者误将L2级辅助驾驶视为“自动驾驶”。广东吴先生购车后发现,宣传中城市全场景智驾实际需频繁人工接管,红绿灯路口自动刹车逻辑混乱,与直播演示的完美表现天差地别。
当前,工信部虽于2025年2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指南》,要求车企不得暗示“自动驾驶”,但法律框架仍存漏洞。现实是,L2级事故责任通常归咎驾驶员,如果存在车企宣传误导消费者,司法实践中尚无明确追责标准。显然,破局非一日之功,针对智驾的乱象治理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车叔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车企在宣传时必须要客观介绍智驾技术的实际水平,让智驾功能的适用场景、局限性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透明化,同时明确告知辅助驾驶责任人仍是驾驶员,避免技术乐观主义酿成悲剧。同时,车企也应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智驾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让产品真正配得上宣传中的功能。正所谓,只有技术实力于宣传相符,货可对版,童叟无欺,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成长烦恼”,是技术跃进与市场规范失衡的必然产物。从免费权益缩水到智驾宣传失控,再到我们还未提及的维修困局,每一步阵痛都在考验行业的自我革新能力。现状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所言:“全民智驾时代尚未到来,但行业已站在安全责任的拐点。车叔认为,唯有车企回归用户价值、监管筑牢安全底线、生态实现开放共赢,方能终结乱象,让电动化浪潮真正驶向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