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是不是就收入就大缩水了呢?
先来看一个数据,按照最新数据及政策分析,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目前普遍处于40%-50%区间,而我们的设计目标替代率是59.2%,退休后多数人会收入缩水。
当然这个59.2%,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需要连续缴费35年,包含视同缴费年限。
所以,部分人在退休后会存在经济烦恼。
不过既然存在“制度设计目标”,那自然是有一部分人是能够达到的,民企精英本来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自然不会在意这些。
我们再把目光集中在体制内,当有人问公职人员工资多少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出奇地一致:别问,问就是3000块。
显然三千说的是基本工资,不包括津贴补贴补助绩效和年终奖的,公职人员在工资普调后,年度考核称职到手7万元保底。
养老金替代率偏低的原因也简单说说,多数企业职工按社平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一部分人选择缴至最低年限即停缴。
还有就是补充养老金覆盖率低,加之养老金增速年均约5%,比在岗职工工资增速为7.5%低,这样的话替代率在逐年下降。
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间,得考虑购买力。
再来对比一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与企业职工的核心差异,前者替代率一般不低于70%,甚至会出现大于1的情形。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基数能按照300%社平工资缴纳,而企业多按60%。
前者的职业年金覆盖率几乎100%,而企业年金覆盖率据说是不足10%的。
企业职工退休后,基本与企业联系较少,而体制内就不一样的,还有“退休单位”。
可能会有一些生活补贴、补助、慰问之类的,公务员退休后一般也不需要再缴纳医疗保险费。
为什么会出现退休后,养老收入大于在职收入的情况呢?
众所周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四部分组成,可见是多重叠加。
机关人员工龄普遍达35年以上,基本不会出现因跳槽或是失业而导致的断缴情形。
还有就是在职与退休收入结构的差异。
在职时需扣除社保、公积金、个税,约占工资的四分之一,而退休后仅扣除医保个人账户的2%,实际到手收入显著增加。
在职工资包含绩效、津贴等占30%左右,退休后虽取消部分补贴,但通过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弥补缺口,是能够反超。
还有就是,退休金免征个人所得税,进一步拉高净收入,举个例子,2015—2024年某省养老金累计增52%,工资增35%。
网传一位零零后美女的辞职报告火了。
她的意思大致如下。
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退休金共两万八,四位老人有六套房,爸妈均是独生子女,也有两套房子,也是公职人员。
“我累死累活一个月工资13500,所以我决定正式从私企辞职,准备跟随家族的脚步,钱不钱无所谓,考个编制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