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年,谏议大夫刘陶上书汉灵帝,建议清除宦官,奏书中提到:
“窃见天下前遇张角之乱,后遭边章之寇。每听到羽书告急之声,心中犹如火焚,四肢发抖。”
“张角之乱”就是黄巾起义,此时已经基本搞定。
而“边章之寇”,指的是与黄巾起义齐名的凉州羌乱,从184年冬天爆发,一直延续到215年韩遂病死才结束。
这本来只是一场零星式、小规模的羌民叛乱,东汉却屡次错过平复良机,致使此后的30年,西北凉州都处于割据自立状态。
直到曹操出手,才重新把大西北收归回了中原政权。

一、名将盖勋的无奈
东汉大部分时间的凉州,总体安定、小乱不断。
不过,等凉州三大名将皇甫规、段颎、张奂先后谢世,羌民又开始搞事了,于184年冬天发动了叛乱。
朝廷命凉州刺史左昌就地镇压,左昌却借筹措军饷之机,大肆捞钱。
被朝廷征召的义从胡(即少数民族民兵)北宫伯玉、李文侯不满左昌,起兵呼应羌民,劫持了部分凉州官员。
人质中有两人在当地很有号召力:边章、韩遂,在叛军威逼下投降,成了叛军真正的首领,羌民势头迅速壮大起来。
韩遂的两个手下宋建、王国后来都成了叛乱的主要人物。
此时,凉州尚有名将盖勋,因劝阻左昌不要克扣军饷而被边缘化。
在叛军进攻金城郡时,盖勋又劝说左昌出兵救援,左昌不但不听,反而把盖勋调离。
后来,盖勋在战场上劝降边章时,边章伤心地说:
“左使君若早从君言,以兵临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
边章说,如果左昌早听盖勋的话,我们这些人就不至于投降了。如今我们已经深陷其中,不可能回头了。
饶是如此,在盖勋面前,尚有廉耻心的边章还是羞愧地撤兵了。
这说明,如果左昌能够听盖勋的意见,凉州羌乱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此时,单凭一个被边缘化的盖勋,已经无法控场,朝廷只好出兵了。

二、人微言轻的孙坚
朝廷于185年先后派皇甫嵩、张温挂帅西征边章、韩遂,却都无功而返。
其中,张温出兵的时候,30岁的孙坚也随军前往。
孙坚虽然官职不高,但在当时已经是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了。
他曾给张温提过两条足以改变历史的建议,却都没被采纳。
第一是建议张温斩杀不遵守军纪的董卓。
如果董卓这时候死了,后来的三国脉络就全乱了。
第二是在袭击边章成功后,建议切断叛军粮道。
张温如果按此行事,那凉州羌乱可能就此结束了。
但张温在初步取得对边章的胜利后,大举追击,反遭埋伏,六路人马大败而回。
有意思的是,六路败军之中,只有董卓用计,巧妙躲过羌军,他的这一路人马因此得以保全,反而因此升了官。

三、死也不降的傅燮
张温退兵后,东汉与凉州叛军进入暂时的对峙状态。
186年冬天,韩遂杀了其他几个头领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独领10万叛军进攻陇西。
新上任的凉州刺史耿鄙毫无作战经验,却不顾汉阳太守傅燮的苦劝,冒然出兵。
之前的盖勋听说新任领导是耿鄙时,叹息一声,干脆辞职了。
傅燮劝耿鄙,只要坚守数日,刚刚发生过内乱的叛军就会不战而溃,到时候再趁机出战,必可大胜。
结果,耿鄙一出战,就被韩遂打败,自己死了不说,手下好多人还投降了叛军,其中就有刚招募来的马腾。
傅燮在当时的声望极高,叛军多次劝降他,甚至跟他说,我们放你逃走,然后派人把你送回家乡。
但傅燮坚决不降,坚守孤城汉阳,最后城破人亡。

四、何进的神助攻
187年耿鄙、傅燮战死后,凉州叛军韩遂、马腾合兵一处,声势大振,共推王国为首,兵近东汉三辅。
189年汉灵帝只好把赋闲在家的皇甫嵩又请出来。
这一次,皇甫嵩终于打了个漂亮仗,王国大败,叛军内部也分裂成了韩遂、马腾、宋建三支各自为战,凉州收复在望。
此时,原本是羌民作乱的凉州,早已悄悄变成了汉人主导的叛乱了。
不成想,5月汉灵帝去世,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诛杀,朝廷陷入混乱。
皇甫嵩只好带着三万精兵在右扶风驻扎观望,而他的部下董卓则在之前何进的邀请下,来到了长安,开始祸祸东汉。
凉州叛军意外获得了喘息机会,而东汉朝廷再无力顾及他们。

五、曹操重新收拾局面
此后的20多年里,韩遂、马腾(到京城为官后,由儿子马超继承)就一直蹲守在大西北,目不转睛地盯着中原政权的变动,有好处时就出兵捞些油水回来。
宋建则关起门来,自立为王,设置了全套的文武百官,在偏僻的枹罕地区逍遥快活。
但是,不好意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出现了。
胸有沟壑、文治武功的他,岂能让凉州叛军如此惬意?
211年,曹操与韩遂、马超在渭南决战,大败凉州叛军,然后留下夏侯渊清理后事。
夏侯渊把马超撵到了汉中,马超此后辗转投靠了刘备。
夏侯渊又连续狠揍了宋建、韩遂,214、215年,两个人的脑袋先后被送到了曹操面前。
而马腾则早在212年时,被曹操在邺城斩杀。

215年,凉州重新回到了东汉手中,离184年首乱已过去整整31年。
当年的盖勋、孙坚、傅燮、皇甫嵩都没能遏止住的凉州羌乱,最终在曹操这里画上了句号。
222年曹丕在位时,因凉州羌乱被阻断了数十年的中亚贸易官道,重新开通。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韩遂是凉州羌乱中最大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