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一场意外,引发了远超车祸本身的震荡。
一场交通事故导致三人死亡,巨大的悲痛笼罩着逝者家属,也点燃了公众的疑问和愤怒。
事故发生后,小米的股价应声下跌,两天内市值蒸发超过1200亿港元,而公众的目光,聚焦在了事故发生后雷军的反应上。
出奇的沉默,代替了以往的高调。
习惯了雷军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声的公众,这次却等来了长达72小时的沉默。
他一反常态,没有第一时间回应事故,甚至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仍在微博上宣传新手机,配图“用小米15Ultra解锁武汉大学夜樱之美”。
这种反差,让一些人难以接受,批评声浪也随之而来。
72小时后,小米官方首先发布声明,随后雷军也表达了哀悼,并承诺“小米不会回避,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公众的反应却呈现两极分化。
一部分网友认为雷军的回应坦诚,事故责任与小米无关;另一部分网友则指责雷军和小米逃避责任,认为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展现出应有的担当。
资深媒体人潘乱将此次事件与百度魏则西事件、滴滴顺风车命案进行对比,批评小米的回应冷漠,并指出米粉的集体护主现象。
这场危机,将雷军的“网红老板”身份推上了风口浪尖。
多年来,雷军通过精心打造的个人IP,成为了科技圈的顶流。
他的人设是“草根逆袭”的典范:大学两年修完学分,睡机房编程,40岁再创业打造小米。
一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激励了无数创业者。
他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滴,与网友互动,评论区俨然成了“许愿池”,网友的建议常常被采纳。
他甚至鼓励网友二次创作以他为主题的鬼畜视频,例如“Are you OK”的经典片段,进一步强化了他亲民的形象。
除了亲民,雷军也擅长宏大叙事。
他曾放言“5到10年内超越苹果”,也曾宣称小米汽车要“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
他为研发汽车试驾了170多款车型,写下20万字笔记,这些都成为了小米故事的一部分。
小米SU7发布会上,他多次强调智能驾驶功能,宣传视频也不断强化智能驾驶的安全性。
这种高调的风格,为他赢得了大量的关注和粉丝,也为小米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雷军的个人IP与小米品牌深度绑定,这曾是小米成功的秘诀。
用户因为对雷军的信任而选择小米产品,“雷军一人抵过一支市场营销团队”的说法也广为流传。
据估算,雷军的IP效应每年能为小米节省超过10亿元的营销费用。
这种深度绑定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正如这场事故所展现的,当个人IP遭遇危机,品牌也将面临同样的困境。
事故发生后,公众对雷军的期待超越了企业家,而是将其视为“科技偶像”。
他以往24小时在线回应的形象,与此次72小时的沉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事故前十天,雷军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宣传小米SU7 Ultra电池包的防护能力,称“西瓜砸不烂”。
发布会上,他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小米的电池技术经过了远超国家标准的安全测试。
事故中车辆的瞬间爆燃和车门无法打开,却直接击穿了用户的信任。
与雷军类似,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将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
马斯克的人设是“疯狂天才”,他通过各种争议性话题保持热度,并将特斯拉的未来与“人类命运”联系起来。
特斯拉也曾多次因自动驾驶技术引发事故,马斯克的争议言行也让特斯拉面临着市场反噬。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同比下降13%。
雷军和马斯克的案例,都揭示了“人设经济”的双刃剑效应。
创始人IP可以为品牌带来巨大的流量和信任,但也可能因为人设的崩塌而导致品牌的全面危机。
小米汽车事故,给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过度依赖创始人IP,是一场豪赌。
这场舆论风暴的本质,是对“人设经济”的集体祛魅。
当流量退潮,当光环褪去,最终能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仍然是过硬的产品、完善的制度和对生命的敬畏。
如何在流量红利和企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构建更稳固的企业发展模式,这或许是所有企业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场由意外引发的危机,是否会成为科技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想用沉默渡劫,其实说明他无计可施了!以前的狂妄自大呢?但也有可能他想用沉默来蒙骗过关!
乐,你要是开个五菱宏光撞车了,你还得找五菱麻烦[呲牙笑],开保时捷自己把自己撞死了也要找保时捷麻烦?什么道理[呲牙笑]
友商炒作把小米干死了
细说女同事怎么天的醋?
还危机公关呢?估计快退订,破产了
未成年还是驾照买的?你坐在驾驶位就要为整个车的安全负责!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懂?还跟三岁小孩一样,摔倒了怪地不平?明明是辅助驾驶,你偏要当自动驾驶,已经提示速度过快几次了,巨婴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