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肿大妈”到“癌症患者”:一场误诊背后的生死时速

香巧观看养护 2025-03-18 09:58:47
某天门诊,遇到一位情绪激动的患者,拉起了一段回忆,让人唏嘘不已。

那天,一位患者激动地叫出我的名字,可我却一时没能认出她。直到她提及一年前被我及时安排检查、确诊肺腺癌,又幸运地因基因突变用上靶向药物,病情得以良好控制,我才恍然大悟。

一年前,这位64岁的张大妈因脸部和眼睑水肿前来就医。她有高血压病史,心血管医生给她用了利尿剂,却不见效;求助中医,服用中药后依旧没有好转。后来因咳嗽到呼吸科,遇到了我。通过临床判断,我考虑她可能是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胸部CT检查证实了我的猜测—— 右肺门纵隔旁巨大肿块压迫了上腔静脉。

后来进行气管镜检查明确为腺癌,非常幸运的是她的肺癌基因检测发现有好的突变,于是她服用了靶向药物。由于张大妈家离某肿瘤院近,之后就在那里配靶向药,很少再来呼吸科。

这次经历让我不禁反思,如今部分医生的思维过于局限,连贯性和流程化不足。就像张大妈的面部肿胀,从常规思路来看,肾脏问题、心脏问题都需要考虑。但她没有下肢肿胀,不太符合心功能不全;小便也无蛋白尿,肾脏原因引起的浮肿可能性也较低。这种情况下,局部头颈部血流回流不畅就成为重点排查方向,其中肿瘤导致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更是首要考虑因素,胸部 CT 检查往往能助力明确诊断。

(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它是一组由于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相互影响所致的症候群,呈现为上肢、颈面部水肿及上半身浅表静脉曲张。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众多,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比如肺癌、淋巴瘤等,张大妈就是肺腺癌导致的。良性病变相对少见,像血栓形成、纵隔纤维化等也可能引发。其症状除了上述提到的典型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面对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来判断。除了胸部 CT,还可能需要磁共振成像(MRI)、静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阻塞的部位和原因。治疗方案则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若是肿瘤引起,可能涉及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对于良性病因导致的,可能采用抗凝、介入治疗等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必须拓宽知识面,让思维更加流畅,分析问题做到井井有条。不妨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各种可能性,避免漏诊和误诊。每一位患者的健康都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信任,我们不能因为思维的局限而辜负这份信任。从张大妈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诊疗道路上,以更全面的视角、更严谨的思维,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这是我们每一位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