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明每天写作业那可是一个“惨不忍睹”的现场。
每次一说到“写作业”,他的表情看上去像是马上要被送上刑场了。
离书桌一米远,他都能在门口站着哭上三分钟。
真让人头疼!
那天晚上,小明又开始“作业大哭秀”,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
放手,是最好的陪伴以前我可是被称为“催作业狂魔”。
每天晚上,我的固定台词都是:“快点写!
怎么还没写完?
”小明呢,倒是好像过滤噪音一样,对我的催促无动于衷。
于是,我尝试了一次“放手一搏”。
那天晚上,小明玩到十点半还在沙发上蹦跶,而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关掉客厅的灯,说:“今天,你自己决定作业怎么做,别来找我。
”他的眼睛在黑暗中愣了一下,然后默默地准备去写作业了。
第二天,他被老师批评了,但同时他也学到了什么是责任。
我发现,适当的放手让他开始自觉写作业,减少了很多无谓的争吵。
营造“氛围感”再来说说家里的环境。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小明自控力不够强,总是被电视、手机等各种诱惑干扰,写作业的时间全浪费在分心上。
我决定改变一下家里的氛围。
我把家里的客厅一角打造成了“学习专区”:爸爸读书,妈妈工作,小明在一旁写作业。
开始他不太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大家一起做事”的氛围渐渐吸引了他。
每次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小明也慢慢变得专注起来,不再那么容易分心。
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真的可以让孩子心理上有一种“同路人”的感觉,变得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
兴趣才是孩子自觉的“火种”写作业这件事,说白了就是对孩子兴趣的考验。
我发现小明对一些有趣的手工活动非常有兴趣,而对写作业却提不起兴趣。
于是我想了个办法,把作业和兴趣结合起来。
我告诉小明:“先写作业,写完后你可以做你喜欢的手工。
”这虽然只是个小策略,但确实有效。
他开始期待着完成作业后的奖励,每天都要看看有什么新玩具或者画册等着他。
这样,作业不再那么枯燥,他的兴趣也逐渐提升了。
对他来说,作业成了达成小目标的一部分,渐渐形成了写作业带来的成就感。
我真的想说,作为家长,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怎么催促孩子去写作业,而是如何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学会放手,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氛围,利用兴趣作为动力源,这些都比一味地给压力更有效。
作业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也不需要成为“催命鬼”。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个节奏,陪伴他们成长。
当我们用心去关爱和引导,孩子自然会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找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