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我还是个在西安某自习室角落偷偷抹眼泪的考公 “炮灰”。连续两次省考失利,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上岸,那种焦虑和自我怀疑几乎把我压垮。直到选择了寄宿考公,我才明白,原来上岸真的有迹可循。今天就把我从 “陪跑选手” 逆袭成 “上岸锦鲤” 的 4 个关键习惯分享给大家。
习惯一:把闹钟调成 “西安钟楼晨钟模式”
刚到寄宿基地时,我还保持着之前 “随缘学习” 的状态,睡到自然醒、刷手机到深夜。直到有天凌晨三点,隔壁房间传来背书声,我才惊觉自己的懈怠。从那以后,我每天 6 点准时起床,迎着大雁塔的晨曦背时政热点。西安的清晨特别安静,在自习室打开台灯的瞬间,仿佛能听见梦想发芽的声音。规律作息带来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每天饱满的学习状态。
习惯二:给错题本 “办一场葬礼”
以前我总觉得错题本就是个摆设,抄完答案就再也没翻开过。后来我开始用 “复盘法”:把每道错题当成案件侦破,标注错误原因、涉及考点,甚至模拟考官心态出题。有次在大唐不夜城闲逛,突然想到一道没吃透的逻辑题,当场掏出小本本记下来。当我把厚厚一本错题本 “消灭” 完时,那种成就感比吃十碗油泼面还爽!
习惯三:和研友组个 “反焦虑联盟”
寄宿基地最大的宝藏就是志同道合的研友。我们组建了 “互相监督群”,每天在群里打卡学习进度,遇到瓶颈期就约在基地楼下的石榴树下吐槽。记得省考前一周,我压力大到失眠,是隔壁桌的姐妹带着我在城墙根散步,听她讲自己三战的故事,突然就释怀了。考公这条路,有人并肩真的能走得更远。
习惯四:把学习变成 “西安 city walk”
备考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折磨。我会把刷题地点换成书院门的咖啡馆,在古色古香的氛围里做申论;周末约上研友去省博物馆,把文物知识和常识考点结合记忆。有次在回民街吃泡馍,突然悟透了一道经济类真题,这种 “把生活过成考点” 的感觉,让学习不再枯燥。
现在回头看,这四个习惯就像拼图,一点点拼凑出我的上岸之路。西安的城墙见证过我的狼狈,也见证了我的蜕变。正在备考的你,请相信:每一个早起的清晨、每一道攻克的难题,都会成为你上岸的阶梯。(本文来源于西安寄宿考研自习室原创和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南极光寄宿考研封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