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中的设计挣扎
1965年的春天,北京西郊一间不起眼的研究所里,绘图室的光线昏黄却带着点暖意,屋子里的木桌边堆满了纸张和工具。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坐在那儿,手里攥着一把圆规,胳膊肘撑在桌面上,另一只手稳稳扶着硫酸纸,指尖随着圆规的移动慢慢划出一道道细腻的弧线。

那是79式冲锋枪第一个导气孔的雏形,纸面上墨迹还未干,桌角的铅笔屑被风吹得微微晃动。房间不大,墙皮有些剥落,角落里放着几把旧椅子,椅背上挂着工作服。窗外,广播喇叭挂在院子里的电线杆上,正放着《东方红》。
79式冲锋枪,当时还只是个代号叫“丛林冲锋枪”的设计,寄托着中国要靠自己造出第一款轻型冲锋枪的念头。可没过多久,日子就变了天。政治风暴来得猛,研究所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项目刚开了个头,就被叫停,技术员停下手里的活,把画好的图纸一张张叠好,放进一个铁皮柜里。

1970年,总参那边下了命令,79式冲锋枪的项目得重新捡起来,设计团队一下子忙开了。工作间里摆满了图纸和工具,空气中飘着油墨和金属的味道。79式的雏形是参考了捷克Vz61微型冲锋枪来的,那款枪小巧轻便,设计团队早先盯着它的结构琢磨了好一阵。
可中国的路子得自己走,要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这种弹的弹道跟Vz61原配的不一样,速度快,穿透力强,设计上得从头调整。主设计师带着一帮人天天泡在工作间,桌子上堆满了画满线条的草稿纸,旁边还放着几本翻得边角发黄的武器设计手册。
主设计师常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把钢尺,在图纸上比来比去,旁边的人递过来圆规和铅笔,偶尔还搬出个老旧的计算尺,咔嗒咔嗒地推拉着算数据。他们想把导气式自动原理和回转闭锁机构揉到一块儿,甩开苏式武器的老套路。

桌上散落着Vz61的参考图,纸边被翻得起了毛,旁边还有几页新画的草图,线条密密麻麻,导气孔和闭锁件的布局改了一遍又一遍。工作间的窗户半开着,外头的风吹进来,把桌上的纸角吹得微微翘起,屋里的人忙着按住纸张,继续埋头干活。
首批样枪造出来后,问题很快就露了头。钢材质量不过关,枪管和机匣的加工老是出岔子。团队把样枪送到靶场试,水泥地上摆好了靶子。试枪那天,风不大,几名技术员扛着样枪站到射击位,旁边架着测速仪器,线头散乱地连到一边的记录本上。扣下扳机那一刻,枪口喷出火舌,20发弹匣愣是在1.2秒内清空,弹壳噼里啪啦飞出去,砸在水泥地上蹦跳着,擦出一串火星,像过年放的小鞭炮。仪器上的指针猛地跳到顶,显示射速高达1000发/分钟,记录员赶紧拿笔写下数字,手指还抖了一下。

靶子那边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木架子摇摇晃晃,草屑和尘土被子弹掀得飘了起来。技术员们停下手里的动作,走过去捡起散落的弹壳,金属壳还烫手,拿布包着翻看了几下。枪管冒着热气,搁在架子上微微颤动,旁边的人拿尺子量了量弹壳散布的范围,低头在笔记本上记了几行。这股火力猛得让人咋舌,可也让人心里犯嘀咕,射速这么野,上了战场能稳住吗?这次的测试,把79式的能耐亮了出来,也给后头的争议埋下了线头。
潜艇钢材的奇思妙想
1975年的春天,重庆建设厂的总装车间里热火朝天,空气中满是机油和金属的味道。故事得从几年前说起,珍宝岛战役那会儿,部队缴获了一支苏式APS水下步枪,那枪能在水下开火,靠的是个特别的导气装置。东西送到设计团队手里,主设计师拿过来翻看了好几天。那枪的零件被拆得七零八落,摆在工作台上,导气管上油乎乎的,旁边还放着几张手写的笔记,密密麻麻记着尺寸和结构。有一天,王明德盯着那根导气管,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能不能把这想法用在79式上?那阵子,79式的枪管老是过热,射几轮就烫得没法碰,问题卡了好久没解决。

到了1975年,机会来了。重庆建设厂接到任务,得赶紧把79式的毛病修好。车间里,工人们头一次把潜艇钢材搬了出来,那钢材是从造潜艇的厂子里调来的,硬度高、耐腐蚀,平时可没人敢随便拿它做枪。
钢材被抬进车间时,沉甸甸的,表面泛着冷幽幽的光,卸下来时砸在地上,发出闷响。工人们围上来,用砂轮机切开钢材,火花四溅,刺啦刺啦的声音盖过了机床的轰鸣。车间里摆着几台老式车床,油漆斑驳,地上满是铁屑和油渍。

技术员拿来图纸,指着导气箍的位置比划,工人们点点头,卷起袖子就干。潜艇钢材被加工成一个个小巧的导气箍,装到样枪上试了试,果然不一样了——枪管热得没那么快,打完一轮还能摸得下去。
测试那天,车间外头搭了个简易靶场,几个人扛着改良后的79式走过去,还特意弄了个水槽,把枪泡进去试。水花溅了一地,枪口喷出火舌,子弹嗖嗖飞出去,靶子被打得晃晃悠悠。测下来,浸水状态下击发率能保持85%,这数字让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
前线的紧急列装
1979年2月,友谊关前线打得正紧,硝烟味儿弥漫在山沟里,部队急着要轻型自动火器。79式这时候还没做完寒带测试,设计上还有些边边角角没磨平,可上面下了死命令,得赶紧送上去。首批500支冲锋枪装上卡车,车轮碾着泥路颠簸着开到前线,箱子被卸下来时,木板上还带着土疙瘩。

枪刚到手,战士们就扛着上了阵地,可没打几下,问题就出来了。一次穿插作战中,尖刀班冲在最前头,枪声刚响起来没多久,有支79式就卡了壳,战士扣了好几次扳机,子弹愣是出不来,急得满手是汗。停下来一拆,技术员凑过去一看,击针尾部光秃秃的,竟然少了一道淬火工序,硬度不够,卡在那儿动不了。
沈阳兵工厂的技术员接到通知,连夜赶到前线,背包里塞满了工具。技术员从包里掏出个便携式高频炉,小小的,线头露在外面,接上电后嗡嗡作响。没淬火槽怎么办?旁边有个战士翻出个压缩饼干铁盒,盒子边角瘪了,里头还有点饼干渣。

技术员拿过来,把盒子搁在石头上,倒进点水,再把击针一件件放进去加热。炉子火光一闪一闪,映得洞里亮堂了些,铁盒里的水咕嘟咕嘟冒泡,热气往外蹿。217支故障枪就这么一件件修,修好的击针装回去,枪声又能响起来。79式的实战初体验,就这么带着泥泞和火药味开始了。
老山战场的鞭炮声
1984年的老山战场,空气里满是湿土和火药的味道,侦察兵们背着3.5公斤重的79式冲锋枪,脚步踩在雷区边的泥地上,留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枪不算轻,背带勒在肩上,枪托偶尔撞在背包上,发出低闷的响声。

那天,山林间雾气还没散尽,树叶子被露水打湿,滴滴答答往下落。侦察兵们猫着腰,小心翼翼挪动,前头的尖兵手里攥着工兵铲,轻轻拨开草丛,探着有没有地雷。突然,侧面的灌木丛里窜出动静,伏击的枪声响成一片,侦察兵赶紧卧倒,抓起79式扣下扳机。枪口火光一闪,结果子弹像开了闸的水,20发弹匣眨眼间就打空了,哒哒哒的声音跟过年放鞭炮似的,停不下来。
枪声停下后,山坡上安静得只剩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侦察兵们爬起来,抖掉身上的泥,凑过去一看,对面的敌人已经倒了一片,草丛里散着几顶钢盔,旁边还有没打完的弹夹。79式这股猛劲儿来得太快,20发子弹1.2秒就没了,射速高得吓人。

事后,有个战士在回忆录里写下那天的景象,说那声音就跟小时候过年放的爆竹一样,噼啪响完才反应过来,仗已经打完了。这枪的火力是够猛,可这失控的射速也让人头疼。后来统计,79式在部队里用了五年,到1989年就被85式给换了下来。
从战场到警界的涅槃
1986年的哈尔滨,天鹅饭店那场劫持案把79式推上了风口浪尖。那天,饭店门口围满了人,警车停了一排,喇叭里喊着让歹徒放人,空气里满是紧张的气息。歹徒躲在二楼,手里攥着枪,窗帘被扯得乱七八糟,人质缩在角落里。特警队接到命令,几个队员扛着79式摸到楼下,借着墙角掩护,慢慢靠近。

15米外,队长架好枪,瞄准窗户里露出的影子,扣下扳机。枪声一响,子弹嗖地飞出去,正中目标,歹徒应声倒下,玻璃碎片哗啦啦洒了一地。人质被救出来时,腿都软了,特警赶紧把人扶到安全的地方。那一枪干净利落,成了国内头一回用冲锋枪解救人质的案例。
这事儿过后,79式在警界慢慢有了新身份。广州特警队的教官拿了几支过来试,发现这枪后坐力只有11.5米/秒,比别的家伙轻不少,新队员上手不费劲。训练场上,他带着人反复拆装79式,枪托被卸下来又装回去,零件叮叮当当掉在桌上。
陈志强琢磨了好几天,盯着枪机和扳机看,最后弄出个“三发点射”的法子。就是控制扳机行程,每次只打三发,避开那失控的射速。训练时,队员们站在靶场,风吹得警服呼呼响,手指轻轻扣扳机,子弹嗒嗒嗒三声一组,靶子上的洞整整齐齐。

到了1997年,北京的特警在追捕白宝山时把这招派上了用场。那阵子,白宝山连环枪击案闹得人心惶惶,延庆山区里满是搜捕的脚步声。特警扛着79式,沿着山路摸索,靴子踩在石子路上嘎吱响。歹徒藏在林子里,枪声一响,特警迅速散开,用陈志强教的那套“三发点射”,三三两两的子弹飞出去,压得对方抬不起头。
山坡上的树叶被打得哗哗掉,弹壳滚进草丛,最后歹徒被围住,扔了枪举起手。抓捕结束时,天色暗下来,风吹过山谷,带走些硝烟味。79式从战场上退下来,带着一身毛病,却在警界站稳了脚跟。
参考资料:[1]轶名.中国79式微型冲锋枪[J].世界航空航天博览(B版),2005(9):22-23

应是参照法国的一只轻型冲锋枪巜轻兵器》杂志有详细记载。
世界上最小的仿AK47的枪,自动原理和AK47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