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1084年3月13日,逝于1155年5月12日,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出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她的母亲也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幼便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词作才华在年少时便已显露,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备受赞誉。
李清照的词作以清丽婉约、情感真挚而著称。她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经历,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女性的内心世界。在她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她的词作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世誉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她生活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那时的她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其早期作品多描绘了少女的生活情趣与自然风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将少女游玩时的欢乐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她细腻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都对金石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他们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集与研究,常常一起在青州的归来堂中,“赌书消得泼茶香”,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也逐渐丰富,既有对爱情的甜蜜描绘,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细腻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有一些作品开始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
然而,好景不长,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宋朝廷风雨飘摇,李清照和赵明诚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逃亡过程中,他们辛苦收集的金石文物大量散失,赵明诚也在赴任途中不幸病逝,这给李清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她独自漂泊在江南,生活孤苦伶仃。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变故后,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充满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身世飘零的感慨,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的景色和词人的孤独寂寞,抒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悲痛和哀愁,将国破家亡之痛与个人的身世之悲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01
《题八咏楼》
——宋·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译文】
登上八咏楼远望逸情,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
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注释】
风流:指情高远致。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南国:泛指中国南方。
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 常、温、台、处、衢、严、秀州),泛称十四州(见《宋史·志·地理四》)。

02
春残
宋代: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这首诗为南渡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寄居在杭州,由于战火不得返回山东老家,故而在春天即将过去之际,引发了对于故乡春日的思念。先言思乡之情,后以暮春之景作结,显得留白甚多,令人回味无穷。前两句是说,春天快要过去了,不知为何思乡之苦愈烈。病中无心梳头,离恨就像头发一样长。诗人劈头盖脸一顿反问,不容许人有反对意见,那就是每到春来,思乡之情就会泛滥。一个“苦”字,强烈地表达出思乡之情的浓烈与深沉。诗人先言情,足以表现了其内心强烈的情感已经压抑不住。
一个“恨”字与前面一个“苦”字,遥相呼应,再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看着镜中憔悴的样子,联想到自己的异乡处境,思乡之情愈加浓郁,离恨之情愈加强烈。“苦”“恨”二字,正是诗人对漂泊异乡、一身病痛、内心苦恨的一种情感表现。后两句是说,房梁上的燕子每天都在呢喃。柔风一吹,送来满屋子的蔷薇花香。“梁燕语多”“蔷薇风细”,景色越美,人越孤独。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一种表现方式。燕语的欢快、花香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痛苦、思乡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全诗语言沉郁,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家仇国恨,融于一诗,意出尘外,绝妙至极。
03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墉整千千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微译: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手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首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04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宋·李清照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赏析这首词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夏日雨后的闺房画卷。上片前两句点明时节,傍晚的风雨洗去暑热,营造出凉爽宜人的氛围。“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通过描写女子弹奏笙簧后对镜梳妆,展现出一种闲适优雅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下片“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细腻地刻画了女子身着薄纱睡衣的美丽姿态,肌肤如雪,香气醉人,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女性的柔美。最后“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以女子对丈夫的俏皮话语结尾,既表现出夫妻之间的亲密无间,又透露出女子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享受,将闺房中的温馨甜蜜展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背景此词据称是李清照婚后所写,描述了夏日雨后、情意缱绻的美好情形。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这首词便是她在这段甜蜜时光中的生活写照,展现了她作为新婚女子的娇羞与幸福,以及对夫妻间美好生活的陶醉。

05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宋·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词。上阕写寒梅初放,用“寒梅点缀”“香脸半开”“玉人浴出”直接描绘寒梅初放的明艳娇媚,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以月色玲珑、金樽绿蚁、群花来衬托梅的雅洁不俗。全词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图画,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刻画梅花形象,赞颂了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创作背景据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集》所附李清照年谱,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那年李清照十八岁。此时的李清照生活优渥,词作多写悠闲生活,此词通过对梅花的吟咏,展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06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叠字运用巧妙: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朗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且从神态、环境到心情,层层递进,生动地展现出词人愁苦无聊的心境。借景抒情深刻:词中选取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营造出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将身世之痛、家国之思融入其中。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借大雁寄托怀乡之意和对亡夫的思念。 情感表达细腻: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将词人独坐无聊、内心苦闷的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她度日如年的煎熬。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北宋灭亡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等一系列打击,她流落在南方,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金石书画也散失殆尽。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抒发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0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一首忆昔词。起笔“常记溪亭日暮”,平淡自然地引出对过去事件的回忆,“沉醉不知归路”则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沉醉”二字表明她在溪边亭中饮酒作乐,以至于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曲折地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述了游玩尽兴后才乘船返回,却因酒醉迷路而不小心进入荷花丛中的情景。这里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既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又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盛放的荷花丛中有一叶扁舟摇荡的美景。“争渡,争渡”,连续两个“争渡”,表现出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惊起一滩鸥鹭”,最后船的晃动惊起了停栖洲渚上的水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生活情趣。全词不事雕琢,富有自然之美,以寥寥数语,将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也体现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悠闲和雅致。
创作背景:李清照18岁之前到汴京,24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这首词于李清照16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之时,回忆故乡往事而作,是她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的作品。

08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以对话展开,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开篇交代了时间和背景,昨夜的风雨和词人的醉酒,为下文对海棠花的关心做了铺垫。“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既关心又害怕听到坏消息的矛盾心理,而侍女的“却道海棠依旧”则与词人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肥红瘦”四个字,通过颜色和形态的对比,将雨后海棠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也象征着春天的渐渐消逝和夏天的即将来临,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当时的李清照生活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中,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这首词便是她早期闺中生活的一个写照,通过对海棠花的关注,展现出她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