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晓 医学界智库
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床位占比超75%,高出全国1倍
近年来,厦门市三级公立医院数量快速增长,三级医院在公立医疗体系中的占比处于全国较高水平。目前,厦门全市共有公立医院23家,其中三级19家。
从三级公立医院占比来看,厦门或是全国之最。
以上公开数据来自4月25日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据《海峡导报》消息,在当天的分组审议上,多名厦门人大委员就当地公立医院管理运营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会上提到,厦门目前医疗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医疗供给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床位占比超75%,高出全国1倍,但高水平医疗资源短缺,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100名中,厦门仅有1家上榜。
同时,公立医院还存在管理运营水平不够高效,学科人才建设不够协同等问题。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郑旭伟建议,从“十五五”期间(2026年)开始,从整个扩量要转到提质上面来,加强心理健康、康复医学等短板学科的建设,打造一批小综合大专科的医院。

图/厦视新闻
医院陷入“患者争夺战”
过去几年,厦门吸引了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国内一流医疗资源落地,国家层面的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也在厦门全面铺开。

制图/医学界智库
这些医疗资源的涌入,使得厦门原本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局面迅速改观,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变得异常充沛。
然而,优质资源不断集聚的同时,医院开始出现“人少医多”的局面:常住人口约535万的厦门市集中了20多家大型医院,专家号在本部一号难求,但在厦门分院却门可罗雀。
“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闲置,有些医生想忙却忙不起来,和在本部的工作量有较大落差。”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廖志林曾告诉“医学界”,他每天都在琢磨患者在哪里、医生怎么办,以及医院下一步怎么做。
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张成钢同样表示,团队在医院开诊初期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首要需解决的难题就是“病人从哪里来”。
建立品牌认知、树立专业口碑,是新医院在厦门立足发展的又一道隐性门槛。
廖志林提到,华西医院在中国西部地区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在东南沿海并不完全适用。“当地居民更倾向于信赖广州、上海的医疗资源。”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也遇到过类似挑战,由于厦门本地有一家历史更为悠久的“厦门中山医院”,导致新设立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市民认知中出现混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清晰度和引流效果。
潜在的运营风险
顶尖医院云集下,厦门医疗生态迅速“内卷”,患者成为各大机构争夺的焦点,尤其在常规疾病和常规项目上,竞争更趋白热化。
为了破局,新医院纷纷探索差异化服务路径。
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开业时推出“挂一看多”服务:患者只需挂一次号,便可同时由外科、内科、放疗等多位主任医师联合诊疗,极大缩短就医流程。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复制本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体系,主打重大疾病一站式治疗,强化神经、呼吸、重症等专病中心建设。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聚焦心血管、消化系统等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对接精准医疗与高端筛查需求。在学科建设方面,这些大医院不约而同地将“大专科、小综合”作为发展方向,力求在高度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一位本地医疗业内人士坦言。厦门人口基数有限,新医院又多,“病人不够分”是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厦门本地原有的医院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等机构在公开场合均坦言,随着新建三级医院数量增加,本地医疗资源出现了明显的分流效应,患者量增长趋缓,外地患者流向更多元,竞争格局加剧。
向前追溯,厦门医疗资源迅速扩张,背后离不开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厦门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积极承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
早在2017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厦门五缘湾开业,成为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之一;2014年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创办的厦门市儿童医院,经过多年发展也在2021年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图/复旦中山厦门医院
为了吸引顶级医院落地,厦门市曾提出财政补助支持,包括运营补贴、人才引进资金、设备投入支持等。然而,受后期疫情冲击和经济环境变化影响,部分医院反映财政资金拨付存在周期拉长、分期执行等问题,导致运营初期资金流动性紧张。
一位新建医院负责人透露,建院时谈好的扶持政策,现在到账不如预期,起步期只能靠自负盈亏撑过去。
财政兑现压力,成为新医院稳健运营和后续投入的潜在风险,也促使各大医院加快“自我造血”节奏。做高端体检、精准医学中心也成了新建医院“不得已而为之”的运营策略。
从“扩容”走向“提质”
厦门医疗资源快速扩张的同时,当地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也受到关注。
根据厦门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为219.50亿元,支出为165.43亿元,当年结余约54亿元,基金运行总体稳健。
不过,随着老龄化加剧和三级医院高费用项目增加,医保支出占比预计将持续上升。厦门市医保局已在政策文件中指出,积极推进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加强医保基金运行监测,防范中长期支出风险。
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三级公立医院数量爆发式增长,也进一步冲击了厦门原本就不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
根据厦门市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度厦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公报》,2023年厦门市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门诊部等)就诊占比不足30%,远低于国家提出的70%目标。与此同时,三级医院承担了全市超过65%的门急诊量,不仅疑难重症集中,就连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也倾向直接涌向大型三甲医院。
医疗资源错配现象进一步加剧,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面临巨大压力。在4月25日的人大常委会上,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邱明发明确提出:对分级诊疗制度和机制,医联体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让其更加便民。
此外,厦门市卫健委近日还印发了《厦门市鼓励民间资本办医扶持政策实施细则(2025年修订版)》,对社会力量兴办精神科、康复科、老年科、临终关怀科(安宁疗护)及儿科给予专项补助。

这一系列政策动作,释放出厦门正在加速优化医疗供给结构、改善三级医院过度集中的信号。对于厦门而言,“三级公立医院数量、床位占比过多”已是既定事实,下一步需解决的是如何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真正普及,如何让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形成合理分工。
从当地人大委员提出的“扩量转到提质”的表述中,预计厦门医疗体系将迎来深刻调整。
头图来源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