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号,朝鲜的老大又一次跟到访的俄罗斯国防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碰了头。
这是他五个月里头一回再来平壤,明显可以看出两国关系热得不得了。
这时候,西方媒体不断扔出大新闻:说朝鲜不光是大手笔地给弹药和导弹,还直接派了上万士兵去帮忙俄军。证据视频一个接一个,看着就像是朝鲜士兵真的已经跑到俄乌前线去了。
各种情况都显示,朝鲜现在成了俄罗斯最铁杆的外部支持者。
不过,“撑得足”可不意味着“转得灵”。使劲撑,也不代表就能掌控战场局势。
朝鲜对俄罗斯表达了坚定的援助立场。
2024年11月中旬,有好几个消息来源都说,朝鲜悄悄给俄罗斯送了一批厉害的远程攻击武器。里面有50台170毫米的“谷山”自行火炮,还有20台改进过的240毫米多管火箭炮。
这批军火现在已经被送到了俄乌冲突的一个重点地带,就是库尔斯克地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大炮没有交给俄军来使用,而是直接由朝鲜的精锐炮兵队伍在操作,这就意味着朝鲜不光是提供了武器,他们还亲自来“动手”了。
这是一帮训练到位、实战经验满满的队伍,他们手里拿的是朝鲜炮兵部队的王牌装备。俄罗斯军方对这些型号不太熟悉,维护体系也不完善。朝鲜显然不只是想简单做个“卖家”,而是要跟俄罗斯绑在一块儿。
实际上,现在两国的军事合作早就超越了单纯援助的老观念,差不多快达到联手作战的水平了。
特别要提的是“谷山”系列火炮的那些技术指标。
这款170毫米的自动大炮是在冷战快结束时才被大家知道的,美军在1978年朝鲜的谷山地区瞧见了它的最早样子,所以就给它起了个名儿叫“M-1978”。
这款火炮起初被视作“震慑首尔的重器”,它的射击范围很远,能打到40公里之外,要是配上专门设计的远程炮弹,射程还能超过60公里。换句话说,它能在不直接靠近目标的情况下,就对重要地点进行攻击。
1983年的新版火炮有了全面进步:它用了类似苏联2S7“马尔卡”榴弹炮的坚固底座,车子总长有15米,能装上12颗炮弹。开起来最快每小时40公里,而且一口气能跑300公里远。
这个发射装置能自己装填弹药,后面还有稳固的支架平台,并且有帮忙装弹的设备。整个操作小组有9个人,火力特别猛。
除了装备自行火炮,朝鲜也给俄罗斯那边送去了好几种240毫米的火箭炮。
这些火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12管、18管和22管的。它们发射常规弹药时,能打大概50公里远。但要是换上了新研发的远程制导导弹,那射程就厉害了,实测已经超过67公里了。
火箭弹的前头装了个带舵翼的引信装置,看起来像是用了跟美国军队PGK组件差不多的制导手段,它把惯性导航和卫星定位结合到了一块儿,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打得还挺准。
到现在为止,朝鲜大概已经安置了400门240毫米的火箭炮,这个数量给乌克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要是从火力能打到的地方、炮弹的种类搭配、还有制导技术这三个角度来看,朝鲜的火箭炮系统已经有了和俄罗斯制的“龙卷风”系统差不多的战斗力。
另外,其实在火炮系统还没到战场之前,朝鲜的“火星”-11系列导弹就已经闪亮登场了。这款导弹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机动性强,还有模块化弹头设计。它一直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优化。
俄乌冲突的地带,现在变成了朝鲜弹道导弹技术的实战测试地。
2024年8月份头几天,韩国情报部门搞到了一个大消息:说是朝鲜那边负责导弹项目的,劳动党中央的一个副部长,名叫金正植的,他老去俄乌打仗的地方,自己跑到前线去看了KN-23导弹,就是那个“火星”-11甲的型号,看看它们在战场上是怎么布置的。
这事儿不是突然发生的。随后,在8号到13号那几天,朝鲜悄悄用俄罗斯海军的运输船,给俄方送去了特种部队。
韩国这边估计,这次朝鲜出动的部队人数非常多,是“暴风军团”,也就是“11军团”下的4个旅,加起来士兵可能有一万两千多人。
首批1500名人员分别从清津、咸兴、舞水端这些地方动身,他们坐上了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4艘大型登陆船和3艘护航舰,一路向着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去。另外一批人员也正在准备中,很快他们也会继续踏上这段旅程。
这次军事合作可不是凭空捏造的。根据2024年6月两边签的《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要是哪一方打起仗来,另一方得赶紧把所有能用的军事帮助都送上。
这次特种部队的行动,明显就是条约里那条第四款内容头一回真的用上了。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朝鲜给俄罗斯运去了七十多批军事装备,总共有一万三千多个集装箱那么多。这里面有122毫米和152毫米的榴弹、122毫米的火箭弹、反坦克导弹,还有一些战术级的弹道导弹。
在那里面,KN-23导弹的摆设特别重要,这款导弹有着超强的防御穿透力,可以说是朝鲜近几年最具标志性的短距离攻击装备。
卫星照片揭示,朝鲜东边的海岸边上,有个专门造KN-23导弹的厂子正在火速扩大规模,看起来像是在忙着搞大批量的生产,想遮掩都遮掩不住。
另外,大概算下来,俄罗斯军队使用的火炮弹药里,差不多有六成也是来自朝鲜的供应。
俄罗斯为了给朝鲜提供足够的资源,大批运送燃料过去,好让朝鲜国内大约200家军事工厂能够一直全力生产。
七月底的时候,乌克兰军队在别尔哥罗德的舍别基诺那一带,捕捉到了一辆来自朝鲜的图像制导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身影。
这款导弹被朝鲜称为自家的“长钉-NLOS”变种,它装在了朝鲜自主研发的6轮“骏马”装甲车底座上。在一次实战里,它成功地将乌克兰的AS-90自行火炮给干掉了。
总的来说,朝鲜不光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还深入参与了技术和人员的协助工作。
用生命为代价获取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在叶利钦当政那会儿,俄罗斯跟朝鲜、越南这些老朋友的关系变得有些疏远。他们的外交方向明显往西边靠了,把跟老盟友的那些历史情谊给晾在了一边。
不过,当普京在2000年掌权后,俄罗斯很快就改变了之前的策略。他们开始慢慢跟朝鲜、越南这些国家恢复战略上的交流,而且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都在不断加强跟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
在2022年乌克兰局势紧张加剧之前,俄罗斯在处理朝鲜和韩国关系时,采取了比较中立的外交立场。
它一边维持着跟朝鲜长久以来的关系,一边又努力想和韩国在经济和安全上联手合作。可惜,战争把这好不容易维持的平衡给打破了。
韩国很快站到了美西方一边,对俄罗斯进行了制裁,并且给乌克兰送去了军事支持。俄罗斯见状,直接把韩国放进了“不友好国家”的名单里,这样一来,俄韩两国的关系就僵住了。
同时,美国跟日韩的安全伙伴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对朝鲜施加了更强的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压迫。
俄罗斯和朝鲜因为有着共同的安全威胁,关系一下子变得亲近起来。从2023年开始,两国的领导层经常互相访问,军事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消息也不断传来。
现在,俄罗斯和朝鲜的合作重点,是基于现实需求的互利共赢。说白了就是:朝鲜这边出武器和人力,而俄罗斯则提供技术和物资作为回报。
这是一场拿“血液当筹码”的交换。朝鲜盘算着通过帮忙俄罗斯,来得到像卫星定位技术、液体燃料火箭引擎、新型战机技术这些高级军事装备的能力,好让自己在技术难题上找到突破口。
然而,梦想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到现在为止,朝鲜的主要愿望还没能真正达成。
尽管俄罗斯已经给朝鲜送去了不少粮食、石油这些基本物资,还打算在轻工业和改善民众生活方面一起合作,但在谈到关键的军事技术时,俄罗斯这边态度还是挺谨慎的,留了一手。
这种小心谨慎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联合国安理会现在有条规定,明确说了不能给朝鲜转让任何军事上的技术。
要是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越界,那肯定会引发又一轮外交纷争,让它在国际上更加孤立无援。
朝鲜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信息技术发展也不快,所以即便能够得到先进科技,自己也很难消化并真正用起来。对俄罗斯来说,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出去,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比不上能得到的回报。
俄罗斯同样对东北亚局势可能引发的强烈动荡保持高度戒备。
要是朝鲜得到了太多尖端武器,说不定会逼得美日韩三国联盟抱得更紧,它们在远东那边可能会加大兵力,这样一来,俄罗斯在太平洋那边的地缘安全就得直接面对威胁了。
所以,俄罗斯更倾向于提供那些技术门槛低、早已被市场验证的装备技术,比如改进后的伊斯坎德尔导弹方案,这其实就是KN-23导弹的设计原型。他们采取这种“降低敏感度”的技术转让策略,其实是为了刻意避开潜在的风险。
这次联手从根本上讲是不平衡的。
朝鲜给出的是重量级的实际帮助,结果得到的回应却带着保留,不那么慷慨。朝鲜方面虽然心怀大志,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外部条件的限制和自身实力的不足,一直难以真正主导局面。
简单说:俄罗斯和朝鲜关系越来越紧密,但他们各自的需求却不太匹配。
利益相同不代表就能互相信任,合作变得更加紧密也不代表双方就是平等的。
在战场上,胜负真的很难预料。
朝鲜现在肯定是支持俄罗斯最铁、最上心的国家之一。
在武器弹药、飞弹以及人力支援上,他们真是下了血本,不断增加投入。可就算是这样,朝鲜的参与也没能让战局的走向发生啥实质性的变化。
主要有两个缘由,都是深入到结构里的老大难问题,不是靠一时的冲劲就能搞定的。
援助挺大,但还不够给力——火力挺猛,可惜科技拖了后腿
朝鲜给出的支援量相当大,特别是子弹和近距离导弹这块,短时间内确实帮俄军前线减轻了部分负担。
换个角度来说,要是从整体战争的思路去琢磨,它主要是解决了粮食短缺这个大难题,可压根儿没碰到军队改革那最关键的地方。
朝鲜出口的大多数武器,其核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苏联早期的设计框架。
它们的122毫米和152毫米炮弹,还有多管火箭炮虽然火力挺猛,但因为没有数字化指挥系统帮忙,所以打得不够准,也持续不了太久。在大规模的机械化战场上,要是武器系统没有高精度打击能力和动态数据链支持,那就很难形成整体上的战斗优势。
拿KN-23导弹来说吧,它虽然说是借鉴了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的技术框架,可真到用它的制导系统时,那表现就差多了。
防御干扰的能力不强,打击的准确度没法跟西方的战术导弹比,真要打起来,更容易被电子战手段给搅乱。
说到朝鲜派出的军队,他们主要负责的是看守特定区域、转运物资这类“不太紧张的任务”。
他们训练挺狠,也听指挥,可就是远程配合不行,攻打城市没经验,复杂地形打仗也犯怵。
乌克兰军方把这些部队称作是“主要靠人力来保障安全的力量”,并不是那种能左右战争胜负的主力部队。
换句话说,朝鲜带来了大堆弹药和大量步兵,但缺的不是一个能确保胜利的完整体系。
压力山大,联手不易——盟友关系模糊不清,难以成形定规现在面临的压力真的很大,大家想一起合作却有很多限制。这种同盟关系吧,看起来就是雾里看花,怎么也看不清,更别说把它固定下来,形成一套制度了。就是这种感觉,关系模糊得很,想明确下来,定个规矩,真是挺难的。
俄罗斯和朝鲜之间的合作面临着相当大的外界政治施压以及一些制度上的难题限制。
尽管俄罗斯在联合国拥有一票否决权,让联合国的行动屡屡碰壁,但外交舆论的风向已经明显转向,开始严厉地施压。在安理会上,俄罗斯代表多次站出来反对进一步的制裁措施,然而这却被西方国家看作是默许核扩散的行为,导致俄罗斯的政治代价不断攀升。
这直接影响到了俄罗斯和朝鲜之间合作的真实程度。说到技术转移,俄罗斯那边一直都很小心。
除非情况糟糕到极点,我们不会轻易打开那些高风险的大门,比如卫星导航和第五代战机这些敏感地带。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仅限于在“作战小范围”里共享装备,而不是在战略技术上取得大进展。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得把东北亚的整体形势纳入考量范围。
过分增强朝鲜的军备力量,会让美国、日本和韩国更快地联手布防,这样一来,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普京虽然表现得非常坚决,但他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个平衡的关键点。
普京谈到朝鲜军人可能出现在俄乌战区的消息时,就说了一句:“那些照片确实展示了些情况。”他着重指出,“这是俄乌两国自己的事儿”,还提到了相关条约的第四条是合理的。他这种回答挺含糊,既没有直接说不存在,也没明确说那就是真的。
俄罗斯和朝鲜之间的合作,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看明白的合作计划,它们的合作一直都是“藏着掖着”的,没有完全公开。合作的程度嘛,也就那么回事,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
俄乌之间的冲突像是一场越烧越旺的持久战火,朝鲜的加入现在也成了大家不得不正视的一个新情况。不过呢,它的作用被紧紧框在了一定的范围内,一直没有能力改变战场的整体形势,也没能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大变动。
朝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火力资源,但在整体局势中,它更像是一个“临时战术填补”,而非关键的“战略转折要素”。
俄罗斯和朝鲜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两个在国际上被制裁和边缘化的国家之间的一种临时合作。它们因为都受到了外界的压力,所以走到了一起。
这种搭档关系是基于非常实际的考量,说白了就是短期内各取所需,互相得利。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俄罗斯和朝鲜之间的关系热度可能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俄乌冲突一旦落幕,或者美俄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放松,俄罗斯可能会着手改变外交策略,努力跟部分西方国家把关系给修补好。
到时候,朝鲜可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他们之前花大力气得到的地缘优势,可能会很快就变得不值钱了。
俄罗斯和朝鲜的合作,是在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和外界不太交往的环境下搞起来的。以后要想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战略信任,那挺不容易的,更别说能带动整个地区形势的变化了。
关于“朝鲜军人”的问题,普京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朝鲜能给俄罗斯提供啥样的军事援助?陈友龙 蒋红磊大家都在好奇,朝鲜能有啥武器拿给俄罗斯帮忙呢?这确实是个让人琢磨的问题。咱们都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军事援助,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看看朝鲜手里有啥好货,再看看俄罗斯是不是真需要。所以,咱们也别急着下结论,先看看情况再说。话说回来,朝鲜的军事实力也不是盖的。他们手里肯定有些拿得出手的武器。但是,具体能给俄罗斯提供啥样的援助,那就得看看双方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了。总之,这个问题咱们也得理性看待。毕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啥事儿都可能发生。咱们就拭目以待,看看朝鲜到底能给俄罗斯提供啥样的军事援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