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为何投曹?不是曹操抓了他娘,而是刘备关键时刻掉链子

四方井军武 2025-04-28 21:19:30

大家觉得创业这事儿,最怕的是什么?

缺钱缺地盘?

其实都不是,最怕的是缺能帮你打天下的人。

就拿三国的刘备来说,一辈子跑遍了十三个州,从北边的幽州涿郡到西南的益州成都,地图上绕了大半个中国,结果呢?

核心团队就那么几个人,反观人家曹操,有荀彧、郭嘉孙权有周瑜、陆逊可刘备为啥总是跟顶级人才擦肩而过呢?

今天就来简简单单聊聊他以前那些“错过的神级队友”。

194年,陶谦病重的时候,徐州有个叫陈登的人,给刘备出了个绝妙的主意:“现在徐州有上百万流民,只要您开口收留,能凑出十万精兵。

咱们联合袁绍对抗曹操,霸业就能成!

”这话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七年,而且更实在——徐州是四战之地,先抓军力才是关键

可刘备呢?

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敢留下。

为啥?

因为他太在意“仁义”的名声了。

陶谦让徐州,而且他其实害怕别人会说他趁火打劫;陈登劝他扩军,反倒他担心会惊扰百姓。

结果呢?

吕布来了,曹操来了,徐州没守住,陈登也对他失望透顶。

史书里说陈登“有雄气善用计”,曾经带着精兵把孙策打得落花流水,可《三国演义》却把他写成了“卖主求荣”的小人这对陈登公平吗?

196年,刘备做了个让人想不通的决定:收留吕布。

明眼之人皆知晓,吕布乃“三姓家奴”。陈登径直言道,“吕布仿若豺狼,迟早会咬你”。不过刘备却认为,“众人皆是落难之人,倘若能够帮得上,便帮一把吧”。

结果呢?

吕布转头就抢了徐州,还把刘备赶到了小沛。

这事儿最让人痛心的不是丢了地盘,是寒了徐州士族的心。

陈登父子本来铁心跟随着刘备,而且一瞧他这般没什么原则,接着便转过身去投靠了曹操。

你想啊连自己人都觉得你“妇人之仁”,谁还敢跟着你干?

对比曹操“宁杀错不放走”的果断刘备这菩萨心肠,在乱世里真是吃不开。

徐庶刚投靠刘备的时候,那叫一个雄心勃勃,开口闭口“我可比卧龙”,想当首席军师。

可新野之战时,刘备还是让关羽、张飞当先锋,让徐庶管后勤。

换作你是徐庶,心里啥滋味?

慢慢的他就从“主谋”变成了“HR”最后推荐诸葛亮,说是“这人才比我厉害”,实则是“我干不下去了,您另请高明吧”。

史书中记载得极为明晰,徐庶身处刘备之处,“受器重却未获重用”,仅有一身的才学却没有地方能够施展出来。

现代职场也一样,要是你空有本事却被边缘化,是不是也想“甩锅”给别人?

有记载说,徐庶和诸葛亮早就认识,说不定推荐诸葛亮,就是为了给自己找个替身,免得继续受气。

208年长坂坡那场败仗,大家都说是曹操太猛,可你知道徐庶为啥投曹吗?

不是因为曹操抓了他娘,是因为刘备跑太快了!

史书里写得很清楚,刘备率领着百姓开始撤退,并且每天仅仅行进十多里路而已;可就在那极为关键的时刻,他为了能够保住主力部队,竟然将随军的家属给丢弃在了后方。

徐庶的娘就是这么被俘的,换作你娘被抓了,你能不恨领导?

刘备总是说,“以人为本”可真到了那危急的时刻,却还是将百姓以及家属视作拖累。他嘴上说着重视人,实际上在关键时刻却做出了与之相悖的举动,这其中的反差,着实令人感慨。

对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务实刘备的“仁义”有时候就像个幌子,看着好看,关键时刻不管用。

你说徐庶心里能不凉吗?

193年,北海遭遇围困。太史慈孤身一人,轻易便突出重围。他将弓拉得如同满月那般充盈,射出的箭更是每一支都能命中目标,毫无偏差。此情形与《水浒传》里的花荣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看着竟然让人心中涌起一股热血。

突围后他投靠刘备,可刘备只给了他一千多人马,转头孙策来了,又是亲自解绑,又是拍肩膀称兄道弟,给兵给粮。

换作你你选谁?

太史慈临走前说了句“刘将军待我不薄,只是格局太小”。

啥叫格局?

孙策居然敢放权,也敢给予名分,而刘备反倒显得扣扣索索的,其实他是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呢。

就这心态,能留住人才才怪。

后来太史慈在孙策手下屡立战功,刘备听说后,居然其实肠子都快悔青了。他心里想,要是当初自己能留住太史慈,那该多好啊!

张辽跟关羽都是山西那边的老乡,他俩关系那叫一个紧密,紧密到能合穿一条裤子,都把裤子穿得磨出两个洞了。不过呢说实在的,在吕布战败死掉之后,张辽就决定去投靠曹操,没去跟着刘备。

为啥?

因为刘备“品牌形象”不行啊!

那时候刘备还在寄人篱下,今天投靠袁绍,明天依附刘表,连个固定地盘都没有,张辽看不上。

史书里记载,张辽曾经对刘备作出评价,“缺乏根基,难以成就大事”。这句话难道不让人感到痛心吗?

其实张辽早有投靠刘备的心,198年下邳城破前,他还想过“要是刘将军先来招降我就好了”。

可刘备呢?

带着万把人在城外等曹操,等曹操进城了,张辽也被曹操收编了。

就差那半小时,刘备错过了一个“五子良将”。

要是刘备能留住陈登、张辽、徐庶、太史慈蜀汉会咋样?

陈登的战略,能够使徐州化作铁桶般的阵势;张辽的骑兵,更是能够将曹操碾压而过;徐庶的机变之能,恰恰可以弥补诸葛亮的不足之处;太史慈的箭术,着实能够守护荆州。

可现实是,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啥?

因为刘备早期把该收的人都错过了。

诸葛亮后来都说“陈登、张辽我都比不上”,你想想连丞相都承认不如的人,要是在刘备手下,何愁大业不成?

可历史没有如果,刘备的“仁义”让他赢得了名声,却输掉了人才,这到底值不值?

刘备一辈子都在纠结:是做个仁义的君子,还是做个务实的霸主?

收留吕布,是想证明自己仁义;放走陈登,是怕破坏自己名声;不重用徐庶,是因为更信关羽、张飞的义气。

可乱世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曹操“唯才是举”,而且不管你人品究竟如何,只要能干事就可以;孙权“亲贤任能”,其实他敢给年轻人机会;只有刘备,抱着“仁义”的招牌不过却没学会“仁义”的精髓——真正的仁义,是在该狠的时候狠下来,在该放的时候放得开。

你说刘备失败是因为没地盘吗?

不是是因为他没明白:创业不是请客吃饭,是选对人、用对人、留住人。

陈登、张辽这些人,要的不是你对他好,是你能带着他们成事。

要是刘备早明白这一点,说不定三国的历史,就得重新写了。

现在回头看,刘备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想当好人,就得接受错失机会;想成大事,就得放下一些“仁义”的包袱。

你说要是你处在刘备的位置,会怎么选呢?

0 阅读:13

四方井军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