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和健康科普作者,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采血时如果出血量少,挤压后测的结果会不准吗?到底是偏低还是偏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血液成分变化、检测原理和操作规范等多方面知识。下面,张医生将从科学原理、临床案例和操作规范3个角度,为您揭开谜底。咱们不磨叽,直接进入正题,首先来聊一下:为什么“挤压采血”会影响检测结果?

采血时若出血不畅,朋友常会下意识挤压穿刺部位。然而,朋友们有所不知的是, 这一动作可能引入干扰因素,首先,挤压会使皮下组织液进入血液样本,相当于给血液“兑水”。例如,血糖检测时,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低于毛细血管血液,导致结果偏低。其次,过度挤压还可能损伤红细胞、白细胞,甚至导致血小板破裂。导致细胞破裂,释放内容物,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朋友们不要不相信,张医生就亲自经历过,
一位糖尿病患者自测血糖时,因出血量少而用力挤压手指,测得空腹血糖为5.2 mmol/L;次日医院静脉采血检测结果为6.8 mmol/L。而导致这么差异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挤压导致组织液稀释了血液样本。

聊到这里,有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静脉血比末梢血更可靠?熟悉张医生的朋友都知道,临床上, 静脉血被称为是检测的“金标准” ,主要是出于3方面的原因,1、解剖差异:末梢血来自毛细血管,血流缓慢,易因挤压混入组织液;静脉血直接从血管流出,成分稳定。2、操作可控性:静脉采血使用真空管,血量固定;而末梢血采集依赖操作手法,容易因挤压导致误差。3、重复性验证:研究表明,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重复性误差仅为1%-2%,而末梢血高达5%-10%。
正因如此,朋友们在采血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张医生提醒朋友们,正确采血的“三要三不要”首先,要让血液自然流出:穿刺后等待血液自然流入采血管,避免主动挤压。其次,要正确按压:拔针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血小板减少者需延长至15分钟。最后,要选对部位:优先选择肘正中静脉等充盈血管,避免水肿、瘢痕部位。

而三不要指的是:不要反复握拳:这个动作会升高血钾浓度。不要拍打血管:可能引发溶血,影响检测结果。不要一直绑着止血带:止血带绑扎超过1分钟会导致血液浓缩,影响电解质检测。
聊到这里,最后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当采血时,出血量不足,应该怎么办?1、调整进针角度:若未见回血,可将针头退出至皮下,调整角度后重新穿刺。2、热敷血管:用40-42℃毛巾热敷穿刺部位,促进血管扩张。3、更换采血部位:肘部血管不佳时,可选手背静脉,避开关节部位。4、使用小容量采血管:对于儿童或难采血者,可以选用0.5-1 mL微量管。
总的来说,采血看似简单,却暗藏“技术门槛”。挤压采血可能导致血糖、血小板等关键指标失真,轻则误诊漏诊,重则延误治疗。作为病人,朋友们应配合医护人员指导,避免自行挤压,请记住:一管合格的血液标本,是精准诊疗的第一步。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