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牛基金、明星基金?其实怎么选都可能是错

商业小车 2025-03-21 11:27:06

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三年熊市,也是基金经理的试金石。

有基金经理放出“豪言”后惨被打脸,连续两年业绩垫底。

2022年8月末,华商基金的高兵,公然和行业倡导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唱反调,直接表示 “我现在是三无主义,无框架、无理念、无风格,不想让这些束缚自己”、“什么能涨就买什么,一切为了给产品净值服务” 。

在海通证券发布的截至2022年上半年基金业绩排行榜中,高兵管理的“华商智能生活灵活配置混合A”和“华商新兴活力灵活配置混合”,近三年的业绩分别在157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9位与第27位。

“三无主义” 言论走红后,高兵管理的基金规模一度达到了119亿的峰值。

小巴在《“三无”基金经理火了:什么能涨我就买,投资框架真的没意义吗?》中也提到过,他不一定是没有投资框架,可能是因为长期业绩和基金公司短期考核错配,发发牢骚而已。

但没想到,高兵在后续的操作中越来越有“三无主义”的趋势,高换手、追涨杀跌尤为明显。

比如“华商新兴活力混合”2023年的换手率高达 473.88%,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024年二季度末到三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几乎全换,风格从通信细分行业调向消费电子,这种频繁换股的“短打”操作,似乎真的在践行“什么能涨就买什么”。

追涨立讯精密后,仅在2024年10月8日摸高,随后便一路振荡下跌,最大回撤近 25%,而其2024年二季度一度重仓的寒武纪,三季度不见踪影,但寒武纪一路高歌猛进,短短几个月涨幅近3倍。

(来源:天天基金)

兜兜转转,最后交出一份避开所有正确选项的答卷。

高兵管理的6只基金让基民损失惨重,2022年亏了16.68亿,2023年再亏21.52亿,2024年上半年又损失13.09亿,三年下来合计亏掉51.3亿。

(华商新兴活力混合业绩 来源:天天基金)

特别是2024年,业绩垫底前十的基金中,高兵占4只,如果算上去年5月份卸任的“华商新能源汽车”,业绩垫底前二十的基金中,高兵一个人占5只。

(来源:财联社)

第一年业绩垫底,第二年重新计算业绩更差,一差过一年,虽然投资思路仍然是一直以来是医药+消费+科技,但频繁换手,追涨杀跌可能真的和缺乏稳定的投资理念有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样是华商基金经理,同样在2022年走红的周海栋,看起来就更稳一些。

2022年,周海栋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取得了13.6%的正收益,在整年惨淡的业绩中,表现十分亮眼。

随后的2023年、2024年,也没有特别拉胯。

(华商新趋势优选业绩 来源:天天基金)

拉长时间看,在2019年至2023年连续5年中,年度业绩全部在“同类排名前 25%”,并且连续五年的收益率均为正,除了2018年市场整体环境较差,导致基金净值出现一定回撤外,其他年份均大幅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不过,周海栋已经多次传出离职传闻,据21世纪经济报记者确认消息属实,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基金的卸任公告。

很多时候传着传着就成真的了,不过即便这一次周海栋不离职,能保证他以后不离职吗?

这始终是悬在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高兵和周海栋两位基金经理,其实反映了基民投资主动型基金的两种困境。

在基金行业,在一年内打造一个好的基金产品,获得超额收益并不难,风来了,人人都可能成为明星基金经理,但连续赚钱很难,特别是行业轮动快,市场环境复杂的时候。

基民很难提前判定基金经理的业绩能否持续,短期的好成绩可能是基于特定市场环境下的幸运,或是对当时热门行业的集中投资。

一旦选错了基金经理,可能会亏钱到心碎。

即便找到长牛基金,基金经理基于对宏观周期和行业的洞察,做出持续的好收益,未来也要面临基金经理变动。

周海栋是华商唯一“双十”权益类基金经理,从业10年以上,年化收益率10%,在整个行业也属于排在前10%的头部。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市场共有3949位公募基金经理,而其中“双十”权益基金经理仅有39人。

“王牌”流失,对基金公司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基金公司也无计可施。公募基金薪酬改革后,有能力的基金经理“奔私”会越来越普遍。

基金经理收入被限制,绩效薪酬递延支付和自购要求,又规定公募基金经理的绩效薪酬需递延三年支付,且要将至少30%的当年绩效薪酬购买自家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

同时,公募在投资范围、投资比例、交易限制等方面有诸多监管要求,比如“双十”原则单只股票持仓不得超过 10%规模做大了往往“船大难掉头”,影响基金经理策略发挥。

而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相对灵活,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基金经理的判断,更自由地配置资产和运用投资工具,如衍生品和融券等,对有能力的基金经理有很大的吸引力。

有能力的基金经理完全可以另寻去处,留下来的基金经理可能会面临基民的信任困境。

当然了,不是说留在公募的基金经理就不会做出超额成绩,只是经过连番毒打,越来越多投资者不求超额收益,只求平均收益长期稳健增长。

超额收益可能转瞬即逝,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基民会越来越发现,投资主动基金始终面临“不是基金不行,就是人会走”的困境,难怪越来越多人开始转向指数基金,获取市场的平均收益,也更加省心。

0 阅读:0

商业小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