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说心语丨两本日记中的“蜕变密码”

中国军网 2025-04-22 22:30:44

夜色如墨,月挂枝头,我正伏案撰写今日心得。这个习惯已伴随我跨越三千多个日夜,记录对象从器械场的单杠一路来到炊事班的炒勺。

“祝贺孙班长迎来在炊事岗位的第3000天!”门忽然被打开,指导员带着炊事班战友端着蛋糕走进来,望着跃动的烛光,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那时我初入军营,跑步水平在同年兵中位列前茅,但器械课目一直令我头疼。

写日记的习惯被我带到部队,我每天都会记录心得体会,总结训练方法。一个多月来,引体向上的成绩逐渐可观,我默默在日记本上写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随着日复一日的锻炼,我的单杠成绩终于合格。当天我在日记中写下:“茧再厚,也包不住想飞的心!”

时刻保持着“奔跑”状态,我的军事综合素质提升至中队前几名,日记内容也从训练体会延伸到了工作、管理等方面。

一个平常的午后,我的军旅生涯迎来重要转折——中队推荐我去参加炊事员培训。走出办公室,阳光为走廊镀上一层金色,我却迟迟没有迈开步子。

报到前的一个下午,我伫立在操作间的窗台边,看着训练场上腾挪跳跃的身影,一股难以言说的情感从心中升起。

炊事班长陈龙此刻找到我:“听说你是同年兵里的尖子?”我尴尬地笑着挠挠头,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走,带你看看我们班的‘尖子’。”陈龙向操作台走去,左手拎起一口小锅,布满老茧的右手抚过焦黑的锅底,“它在夏天为驻训官兵煮过绿豆汤,听过庆功宴上的欢笑;它在冬天为夜间执勤的官兵煨过鸡汤,见过凌晨三点的星斗;还先后参加过8次大项任务保障,锅底的黝黑沉淀着那时的硝烟。”

培训期间,转换了视角,我才逐渐懂得:除了训练场上的战斗员,还有中军帐里的指挥员、保障运输的驾驶员、灶台前的炊事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军人闪耀的勋章,往往藏在平凡的工作中。

走过十字路口,我逐渐适应了新角色。旧日记本写满,新的篇章我书写下崭新一页。

培训后我回到中队担任掌勺任务。每次饭后,我都会拉住官兵询问哪道菜最合胃口,却从未有人说到我做的菜。

我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从切菜刀工到火候掌握,大家爱吃的每道菜我都细细揣摩练习。终于,在一盘香气扑鼻的麻婆豆腐出锅后,大家给出一致好评。

一次体检后,卫生员将中队体检报告送到了陈龙手中。“最近得少做一些含豆类的菜品。”他看完后说道。听了这番话,我对岗位职责理解更深。

走上炊事班长岗位,我肩负着给养员的职责,因此,我的岗位日记中多了一项记录:食材营养价值。

几个月后,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比武得胜归来的战友。听到他的感谢发言中出现了“炊事班”三个字,我激动不已。当晚,我在日记中写道:“小炒勺连着战斗力……”

现在,我的案头上并排摆放着两本日记,一本封皮卷着器械场的风沙气,一本内里缭绕着灶台的烟火气。月光下,它们泛着同样的光泽。

作者:孙晓龙

整理:陈宇、黄麟翔、张环宇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亓少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