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地方志,找了一些历史上小人物力行善事的真实故事,他们以善良的行为帮助了社会和他人,并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正面的回报,体现了善有善报,积善之家福泽后代的道理。这些故事很少有人看到,愿有益于世道人心。
王道增
据《登州府志》记载:王道增是福山人,他的性格真诚正直。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因为尽心孝顺父母而闻名乡里。他风度潇洒,志向远大,喜欢谋划宏大的策略,而且不畏惧艰难险阻。
在东岛刚开始设置军镇的时候,海上运输的通道长期堵塞,石城那里驻扎着很多人。在严寒的冬天,石城粮食断绝,情况几乎到了危险的境地。王道增就凿开冰层,开辟出通道,带着粮食前往,使一万多条性命得以保全。
壬申年,郡里发生变乱,福山县离得很近,几乎无法保全。王道增捐献粮食并倡导坚守城池,县城和百姓因此得以保全。他客居关宁的时候,当地粮食匮乏,士兵们吵嚷闹事,王道增慷慨地拿出一千石粮食供给他们,并且不要求偿还。
进士周试被坏人们打伤,几乎丧命,王道增派强壮的勇士把他救了出来。等到周试去世后,原本被埋葬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王道增又为他占卜选地,重新安葬了他。
王道增这一生,内心没有什么隐瞒的事情,对外也没有什么避讳的事情,见到符合道义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喜欢施舍帮助别人而从不厌烦。他教导儿子王骘正直诚实,勇于助人,使其考中了进士。
按照旧例,中了举人、进士之家,全县人将捐银两作为他家立牌坊和车辆使用费,王道增坚决推辞,不征收这笔钱。全县的人都很感激他。
王道增后来活到八十二岁。临终的时候,只把忠于贤良作为遗言,没有一句话涉及到个人私事。后来他的子孙后代繁荣昌盛,人们认为这是他品德高尚所得到的回报。

石瑛
据《青州府志》记载:石瑛,字文玉,是益都人,通过选贡的途径出仕泽州的官吏。他为人质朴正直,刚正严厉,不随波逐流迎合世俗。他家世代家境富裕,生性喜好施舍帮助他人。
遇到年成不好、粮食歉收的时候,他就熬煮粥汤来赈济众人,乡里许多人因此得以存活下来。
后来遇到瘟疫,死去的人多到连简单埋葬都做不到,石瑛施舍出了一千多副棺材用来埋葬死者。
对那些因为埋葬父母贫穷得不能娶妻的男子,他就捐出钱财为他们娶亲成家,靠着他的帮助得以有后嗣的有十几户人家。
他制作皮鞋施舍给需要的人,制作木桶来方便那些用瓶子打水的人。对于那些不务正业、不经营家业的年轻人,他就用手杖敲打教训他们。
乡里的人一直对他既爱慕又敬畏。他的儿子石铭,孙子石存仁、石存礼,曾孙石麒麟、石凤琚、石鲸元,玄孙石茂华、石继节、石继芳,都地位显达、名声远扬,人们认为这是石瑛积累德行所获得的福报。
赵禧
据《青州府志》记载:赵禧,字元吉,号佑伭,是益都人,担任县里的功曹一职,他为人特别秉持宽厚的原则。
曾经有一个被官府处以重刑的人,他的仇人还在一旁趁机迫害他,其他人都不敢过问此事。赵禧在弥陀寺为这个人治疗调养,使他得以保住性命。这个人苏醒过来后询问赵禧的姓名,赵禧却隐瞒不说。
后来赵禧担任文水县丞,有个太学生通过行贿谋求官职,赵禧斥责了前来行贿的使者,并在县里发布政令以此作为警戒。
遇到荒年,赵禧辅佐县令进行赈济和借贷,还私下熬煮稀粥给饥饿的人吃。
永宁以南地区起初遭受贼寇侵扰,暴露在野外的尸骨堆积如山。赵禧派人拿着畚箕和铁锹去掩埋了无数的尸骨。
上司打算举荐任用他,恰逢赵禧的母亲年老,他急忙请求退休。百姓挽留他却没能成功,于是百姓为他绘制肖像生祭。后来百姓为他树立了去思碑,用来铭记他留下的仁爱。
癸巳年发生大饥荒,赵禧熬煮稀粥给流亡迁移的人吃,使很多人得以存活下来。有见识的人认为他有陈太丘、王彦方那样的风范。
他的小儿子赵秉忠在戊戌年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考中状元。

冯士衡
据《青州府志》记载:冯士衡,字宗远,是益都人。他年少时就聪慧过人,举止端庄持重,博览群书,精通典籍,以从事世俗流行的学问为耻。他九次参加省试都没有考中举人,后来凭借贡生的身份被任命为湖州府孝丰县的县令。
在孝丰县,他治理有方,被称为善于治理县城。孝丰县有喜欢打官司的风气,冯士衡施政清明,刑罚简约,免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科罚。仅过了一年,县城被他治理得非常好。
当地有溺杀女婴的不良习俗,冯士衡采用苏东坡曾用过的方法,彻底革除了这一旧习。
年末的时候,冯士衡在嘉兴城外停泊住宿。恰好遇到夜里刮大风,江上的客船都被狂风吹翻,冯士衡下令说:“救起一条人命的人,重重给予奖赏。”于是,船工们都争先恐后地前去救援,七个商人都因此得以活命。冯士衡把自己箱子里的钱财都拿出来奖赏了他们。
冯士衡曾经在县学修建了一座高高的阁楼,取名叫“奎光阁”,从那以后县里的读书人大多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还捐出了四千两银用以免除山中百姓的赋税,乡里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
冯士衡做官一共七年,上级打算重用他,最终却没有实现。他回到家乡后,侍奉父亲极为孝顺,抚养子侄辈非常慈爱,他勤奋钻研学问,有很多著述。
他的儿子冯溥凭借翰林院的官职做到了大学士,品德功业和文章,在天下都享有盛誉,人们认为这是冯士衡积累深厚德行所得到的回报。
王伍
据《济南府志》记载:王伍是新城人,生性孝顺友爱,尤其喜欢施舍给予他人。他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他时常熬煮稀粥来喂养饥饿的人。那些饥饿的人依次坐在他家门外,接受稀粥时把斗笠挂在槐树上,一个接一个,密密麻麻的。
大年初一祭祀神灵的时候,有盗贼来拆他家的屋椽,王伍于是自己主动拆下一些屋椽,拿了两根给盗贼。
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趁着王伍睡觉的时候,在他家墙壁上挖洞意图入室偷窃,王伍在灯下看到了,就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呢。”于是给了这个书生几斗粮食,终身没说出书生的姓名。
王伍外出路过兴教寺时,捡到别人遗失的钱财,却找不到失主,于是就用这些钱全部买了粮食。恰好第二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他就把储存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所有缺粮的人。
有一天,乡民李学经过城隍庙时,对神灵有所侮辱。忽然他的身体被举到半空中,好像被悬挂起来一样,痛苦不堪。众人替他向神灵祈祷,神灵则说:“要想无事,除非王善人来才行。”众人请王伍前去祈祷,王伍的祈祷辞还没说完,那个乡民就已经安然无恙了。
有见识的人从这件事之后就预料到:王伍的后代将来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直到现在,天下的世家大族,都称他们家为“大槐王氏”。
这些故事总能触动人的内心。石瑛、赵禧等一众善良正直的人,或赈济灾民,或救助伤者,以善行积阴德。他们不图回报,却荫及子孙,福泽深厚。这让我们相信,善念如种,撒下便有收获。生活中,我们也应心怀善意,多行善举,为国家社会与他人添暖增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