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旦美国关闭其GPS,全球导弹将瞬间“失明”。这一论断听起来颇为耸人听闻,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却并非空穴来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GPS作为唯一覆盖全球的定位系统,无疑站在了全球导航技术的巅峰。那时的世界,无论大国小国,在军事乃至民用领域,都绕不开GPS的“魔掌”。
1991年的海湾战争,GPS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实战,其精准定位能力让多国联军如虎添翼,而伊拉克军队则因导航被关闭,导弹成了摆设,指挥系统崩溃,86万大军被压着打。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再次故技重施,关闭GPS,让伊拉克的导弹彻底成了“睁眼瞎”。
但时过境迁,全球导航系统的格局早已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这个曾经的GPS依赖者,如今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北斗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立项,到2000年首颗验证卫星升空,再到2020年完成全面组网,北斗系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不凡历程。
如今,北斗系统已具备全球定位能力,不仅让中国的导弹在亚太区域,摆脱了对GPS的依赖,更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可靠的导航服务。与此同时,目睹了美国在海湾战争的表现后,俄罗斯也立马加大投资,对格洛纳斯系统进行完善和升级,成功打破了美国的GPS垄断。
此外,欧洲、日本、印度等国也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区域定位系统,虽然进度和规模各不相同,但都在努力摆脱对GPS的过度依赖。
那么,如果美国真的关闭GPS,全球导弹真的会“失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和俄罗斯的导弹,已经拥有了独立的导航支持,无论是北斗系统还是格洛纳斯系统,都能确保两国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这意味着,即使GPS关闭,这两个军事大国的导弹也不会受到影响。
其次,一些与中国和俄罗斯有导航合作的国家,也不受影响。例如,中国已经向阿拉伯国家开放了北斗系统,与137国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国家在面对GPS关闭的风险时,将拥有更多的选择。
再者,虽然欧洲、日本、印度的区域定位系统,尚未达到全球覆盖的水平,但在各自区域内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导航能力。这些系统虽然不能完全替代GPS,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对GPS的依赖。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GPS在全球军事和商业领域的重要地位。即使有其他导航系统作为备选,但GPS的长期积累和用户习惯,仍然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此,各国在发展自己的导航系统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导航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导弹的制导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GPS定位制导外,还有红外制导、图像制导等多种方式。这些制导方式虽然对GPS的依赖程度较低,但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