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经典推荐——2024年9月第1期

晓枫的灵萱 2024-09-08 02:16:29

一、《幻想之爱》(2010)

导演:泽维尔·多兰

国别:加拿大

个人评分:6

执导本片时,泽维尔·多兰年仅21岁。在这部被誉为在风格和气质上和中国的《小时代》类似的影片中,导演向观众呈现了发生在弗朗西斯、玛丽和尼古拉斯三位年轻人之间一段时尚、开放且混乱的友谊与情感关系。就生理性别而言,男青年弗朗西斯与女生玛丽,在一个派对上共同被散发着古典气息、外表酷似大卫的男青年尼古拉斯所吸引。彼此三人成为好友并生活在一起,表面上似乎玛丽与尼古拉斯是一对恋人,但弗朗西斯与尼古拉斯也存在生理上的亲密接触。在泽维尔·多兰所呈现的影片氛围中,三人和他们所生活圈子的大多数人的恋爱感与性别认知都已经超越了传统生理意义上的性别定义。

电影的画面构图与色彩运用依然迷人,在这个领域泽维尔·多兰似乎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契合当下某部分青年人群体的那种迷乱、开放、随心的生活方式与情感状态(尽管可能这种方式与状态大多时候仅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似乎只有同样年轻的80后导演们才能将其进行形象生动地呈现。本片在63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年轻视线奖,而在国内,也为多兰赢得了“加拿大郭敬明”的称号。

二、《双面劳伦斯》(2012年)

导演:泽维尔·多兰

国别:加拿大

个人评分:7

在这部以一位变性人所遭遇的情感及生活经历为情节主线的影片中,泽维尔·多兰呈现出了其作品系列中最具厚重感、整体性与艺术创造力的场景调度能力与影像画面。其中劳伦斯与几位宝贝乐手成员在教堂中那个摄像机横移的长镜头调试,以及临近结尾处男女主角漫步街头、满天飞舞着各类服饰的构图设计,无不透露出导演在影像创造力上的天赋。纵观整部影片的影像表现力:空镜头与具体情节场景的有机结合;能生动、精确传递角色精神状态及环境氛围的色谱应用;极具想象力的摄像机移动及剪辑手法;角色幻想场景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化呈现……导演通过这些,细腻而感人地勾勒出了一位生理上是男性的女性在忠于自己的内心,身着女性装饰以及决定实施变态手术的过程中,在职场上遭遇的偏见、在生活中受到的暴力以及在情感上与爱人共同经受的痛苦与折磨。

尽管本片在影像方面有着震撼人心的非凡魅力,也通过主角劳伦斯以及爱人之间时间跨度超过十年的生活及情感经历,在某些方面反映出了社会保守性力量对于跨性别者及变恋群体的偏见和伤害。但就主题深度、社会批判性,以及历经时间洗礼后的人物情感而言,显然25岁的多兰还不具备同等的知识层次、思想深度与生活阅历。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导演沦陷于主角与伴侣两人曲折而封闭的个人情感世界,主角的个人命运也落入了由创作者个人的自恋所导致的矫情与虚幻之中。而在情感戏上,大概率是缘于导演过于年轻的年龄和没有过婚姻经历,故而总能把两个已经经历过数年婚姻生活和岁月磨砺的角色的重逢场景,拍成像是20岁的人谈恋爱的语境与气氛。

三、《只是世界尽头》(2016年)

导演:泽维尔·多兰

国别:法国、加拿大

个人评分:7

影片讲述了一位离家12年的同性恋作家,在患上艾滋病后带着想告诉家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内心诉求,回到那个虽并不缺乏关心与爱,却无时无刻都充斥着矛盾、争吵、讽刺与挖苦的冲突矛盾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后,与母亲、妹妹与妹夫等家庭成员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遭遇。影片在外在形式上,较为生动地呈现出了充满语言暴力的原生家庭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所带来的伤害与折磨。但除此之外,电影似乎缺乏对每个主要角色更加深入与立体地勾勒与塑造。

影片的电影语言方面的调度手法既风格鲜明又乏味单调。在片中大段的对话场景中,导演通常让角色独自出现在画框中的镜头画面而不让多位角色共享同一画面空间,以此来凸显家庭成员之间那缺乏沟通、各自独立的紧张家庭氛围;在画面中同时出现两位及以上数量的人物时,导演则使用大量的变焦镜头使画面中的不同人物处于不同的焦点之上,以及营造出角色之间在情感上的陌生与疏离。这部改编自舞台剧的影片,较为刻意地呈现出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的压抑气氛,但缺乏其他更为深刻与内在的内容呈现与主题表达。

四、《汤姆的农场旅行》(2013年)

导演:泽维尔·多兰

国别:加拿大

个人评分:6.5

同性恋青年汤姆来到刚刚去世不久的恋人纪尧姆家中探望,在接触了恋人的母亲后了解到其对自己儿子的同性恋取向毫不知情。纪尧姆的哥哥弗朗西斯对待汤姆的态度厌恶且粗暴,由于汤姆在葬礼上没有按照弗朗西斯的要求发言,后者更是对其进行殴打、侮辱并将其软禁在家中。但在这种施虐与受虐的畸形相处中,汤姆却逐渐被弗朗西斯身上的雄性魅力所吸引,而弗朗西斯在极度厌恶同性恋的表象之下,内在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特征中却似乎表现出了对汤姆和自己死去弟弟过分强烈的控制欲,汤姆与弗朗西斯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暧昧而复杂……

在这部心理惊悚题材电影中,导演通过对影像和声音元素的精准调度与华丽呈现,在影片中营造出了极具氛围感的空间环境与角色心理状态。泽维尔·多兰似乎企图通过汤姆与弗朗西斯两人这段充斥着暴力、禁锢,难以被定义的畸形关系中,挖掘人性深处模糊不清的心理动机与精神状态。整部作品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导演在通过影像营造人物情绪与环境氛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天赋依旧令观众赞叹,然而对声音元素过度的暴力性使用以及表意含混的影片主题,其效果如何则值得商榷。

五、《妈咪》(2014)

导演:泽维尔·多兰

国别:加拿大

个人评分:7

本片获得了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讲述了在加拿大某个虚幻的政治环境下,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少年史蒂夫和妈妈黛安之间,那粗俗、冲突不断却同时又充满爱意的家庭生活,以及最终母亲因无力承受经济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巨大压力,被迫依据政府的一项法案将儿子送至某个公共机构的悲剧。其中母子两人与邻居凯拉之间的那段友谊成为点缀她们艰辛生活的一丝温情。

导演极为生动和形象地呈现出了年轻人身上的那种暴烈、冲动、幼稚,史蒂夫与母亲由于身处社会底层,生活缺乏稳定感而且经济拮据,因此母子间日常化充满对话火药味和粗俗语言的对白和爆发的肢体冲突,在不乏真实感的同时散发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情绪震撼力。在画面风格上,导演用经过切割的正方形画框,来比喻片中人物那残缺不全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并以此来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仅在呈现母亲内心美好幻想的一处剧情里,在那个代表着她梦想与希望的短暂场景中,画面才逐渐回归完整画框,之后随着母亲从幻想回归现实,画框又重新变得残缺。

六、《我杀了我妈妈》(2009年)

导演:泽维尔·多兰

国别:加拿大

个人评分:7.5

本片是多兰执导的首部长片,年仅20岁的导演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意味的影片中,讲述了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十六岁的高中生少年于贝尔和妈妈香塔尔母子两人之间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关系。或许是基于个人真实的生活经历,在影片中充斥着矛盾、冲突、争吵的日常生活中,导演细腻而感人地刻画出了一位少年的叛逆、冲动、任性、敏感与内心中的脆弱与对爱的渴望。同时,缘于导演年轻的年龄,在大多数场景下,影片本能地通过孩子一方视角与情绪立场来推进剧情与呈现角色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较为成熟的观众可以将目光越过年龄的代沟,看到和了解到身处青春期的少年的思维特征与内心世界。

在影像方面,部分人物近景画面中,导演将人物偏离画框中心和黄金分割位置的构图手法,令人想起大岛渚的《残酷青春物语》,以此来呈现出角色偏执与极端的生活环境与心理状态;伴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人物在慢镜头中入场的画面令人想起王家卫……尽管导演并不介意直接致敬一些艺术家的技巧与风格,以及因为受限于成本而导致布光方面的小小遗憾,但在色调搭配、剪辑节奏、气氛营造、角色情绪表现力等方面,观众们依然可以充分地感觉到这位年轻导演的才华与导演天赋。

七、《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2018年)

导演:泽维尔·多兰

国别:美国

个人评分:7.5

影片将整个剧情设定为一次采访过程,其内容是由接受采访的对象——英国影星鲁伯特·特纳追述自己在童年时与美国的电视剧明星约翰·多诺万长达六年的书信来往过程。借由这些书信的内容,影片讲述了鲁伯特·特纳与约翰·多诺万这对未曾谋面的忘年交那孤独、缺乏安全感、渴望关爱却又极度自尊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那相似的家庭关系与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得益于这种讨巧的叙事结构,影片可以以视觉化呈现书信内容的逻辑打破时间与环境空间的限定,在两位主人公各自的生活空间与彼此生命的不同年龄阶级以时空蒙太奇的方式自由穿梭。

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多兰的固有风格与主题元素:极度自恋的自我个人视角;爱恨交加、矛盾不断的母子关系;必不可少的同性恋元素……而与之前多兰的作品有所差异的是,随着基特·哈灵顿、娜塔莉·波特曼等大牌影星的加入以及在美国拍摄,影片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向好莱坞类型片的风格倾斜(如车站母子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相拥和约翰·多诺万面对某位陌生老人时的“智者式说教”),而导演个人化的特点则有所收敛。就电影的整体艺术质量而言,多兰所依靠的似乎依旧是其在影像上的技巧与天赋,而未能在艺术深度上更进一步;在叙事的宏观环境层面他也依然沉浸在自己极为主观的个人世界中,未能呈现出更为客观与更具深度、广度的现实物质世界。

0 阅读:0

晓枫的灵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