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唯一“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古蜀农耕文化的开创地
——望丛祠景区
即将于今年5月底全面完工
望丛祠改造提升项目效果图
以西蜀园林为设计理念
预计5月底全面完工
据了解,望丛祠景区于2024年7月10日起闭园,进行改造提升。
图据郫都文体旅
整个项目以西蜀园林为设计理念,在原有的文物保持不动的情况下,进行修复打造。

在改造提升过程中,望丛祠景区深入挖掘和展示了古蜀文化的深厚底蕴。景区拓宽了人行道,增加了路灯装置,在保持原有文物不动并进行修复的基础上,整个景区呈现出西蜀园林的独特韵味。

目前,望丛祠景区内焕然一新的望帝和丛帝石像广场已经呈现。广场已经重新打造完成并安装了路灯,外墙也已粉刷,整体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风貌。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望丛祠改造提升项目目前已进入尾声,前期的绿化、园林、景观、河岸河道改造工作已经完成了,后续收尾工程还有部分绿化工程、路灯安装、景点标识标牌。整个项目预计在5月底就能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过后,景区就可以对外开放了。

以上图据郫都史志
西南唯一
“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望丛祠位于成都市郫都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被尊为“天府前驱、蜀中先导”的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合祭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帝王陵冢,被誉为“蜀中第一祠”。
相传古蜀有五帝: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其中杜宇又称“望帝”,鳖灵又称“丛帝”。
祭祀杜宇的祠庙,原在灌县(今都江堰)二王庙处,南朝齐明帝时,刘季连将其自灌县移建于郫(今郫都)。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将望帝与丛帝合祀,各取一字,故有“望丛”之名。


图据郫都史志
望丛祠原占地22亩,祠正面为照壁,上刻“望丛祠”三字;祠中为祀殿,内塑望、丛二帝坐像;殿后、殿右为望帝、丛帝陵墓。二陵对峙,状若山丘。
望丛二帝
经过多次修缮,如今的望丛祠景区是一座集“文、秀、清、幽”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的古典园林。倘若你走进春天的子规园,就能瞧见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图据郫都发布
古蜀文化的重要遗迹
四川人寻根问祖之圣地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鳖灵为民治水。二帝为成都平原的农业、水利、政治文明、族群交往、空间扩展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杜宇在蜀地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不断创造和改进农具,亲力亲为教民农桑,带领古蜀人步入更先进的农耕时代,开创古蜀文明先河,被后代奉为“农神”。
成都地铁6号线望丛祠站“望丛二帝”主题图 摄影陶轲
“(鳖灵)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才有了)“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
——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可以说,鳖灵是岷江流域比李冰更早的治理者。农耕靠天吃饭,天府之国饱受洪涝干旱侵扰。时为丞相的鳖灵被委以治水重任,成功平息了水患。因治水有功,得望帝禅位,成为继任蜀王,号称丛帝。
成都地铁6号线望丛祠站“望丛二帝”主题图 摄影陶轲
望丛祠不仅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遗迹,也是四川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为了缅怀望丛二帝的丰功伟绩,历代官吏每年春秋二季都定期在望丛祠举行凭吊礼祀活动,春季为三月初三,并拉开春耕生产的序幕;秋季为九月初九,庆祝丰收。
据说,都江堰放水剪彩时,川西道地方官员和省管水利的官员还必先到望丛祠祭祀二帝,然后再到都江堰放水。民间则会在端午节这天,聚集望丛祠,以赛歌形式,歌咏二帝恩泽。

祭祀大典现场。图据郫都史志
九天开出一成都
千流万脉源望丛
❤️
本文由成都出发整理发布
部分内容综合自郫都史志、郫都发布等
近期精选
成都超出片樱花海
地铁直达海棠花
糖酒会实探
* 更多吃喝玩乐购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