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在本该无忧探索世界、汲取知识的年纪,一些青少年却躲在屏幕后,深陷与AI角色的“情感纠葛”。这一画面,着实令人忧心。
据人民网1月14日披露,一名10岁女孩瞒着家人,在 AI聊天软件里与虚拟“男友” 谈情说爱,聊天内容涉黄擦边,剧情充斥着“出轨”等不良情节。这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当下部分青少年在AI浪潮中的迷失,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并非孤立的个例,一项针对1000名12-16岁青少年的抽样调查显示,约30%的孩子曾使用过此类AI聊天软件,其中近15%的孩子接触过不良内容。这组数据清晰地折射出,当下部分青少年正于AI浪潮中迷失方向,已然成为亟待全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严峻社会问题。
回顾互联网发展初期,青少年同样面临着网络带来的冲击,如沉迷网络游戏、遭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等。但与当时相比,AI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复杂与隐蔽。互联网初期的问题多为行为层面的沉迷,而AI凭借强大的交互性和情感模拟能力,深入到青少年的情感与认知层面,对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诸多新奇体验。但硬币总有两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在AI剧情聊天软件营造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能体验到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情感回应。就像上述女孩,沉浸在“大小姐”等角色中,享受AI的“体贴陪伴”,却不知那些高傲无礼、涉黄擦边的虚拟形象和剧情,正悄然侵蚀她的价值观。
为何青少年如此容易陷入AI 的“温柔陷阱”?心理学上的“Eliza效应能解释一二。研究表明,约60%的青少年在与AI互动时,会不自觉赋予其人类情感。高压的学习环境、父母陪伴的缺失,使青少年内心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AI“恋人”能24小时在线,给予细致入微的回应,填补了这份空缺,让青少年误以为找到了情感寄托。同时,软件开发者为追求流量,设置了专门的成瘾机制,不断迎合用户幻想,诱导青少年反复投入时间和精力。
这一现象的危害正逐渐显现。短期内,青少年沉迷AI聊天,打乱正常学习生活节奏,熬夜聊天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成绩下滑。长期来看,不良的虚拟体验会严重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们在虚拟世界接触到扭曲的情感模式和不良行为,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阻碍对真实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理解。
面对这些问题,各方都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平台方首当其冲,不少AI剧情聊天软件年龄限制形同虚设,对内容审核也不够严格。平台应立即完善身份认证和年龄鉴别机制,不能为了流量牺牲青少年的未来。除了过滤暴力、色情和不良价值观内容,还可建立分级制度,根据年龄设置不同的内容权限。利用AI算法实时监测青少年聊天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预警并限制。
在此基础上,可引入创新性手段。例如,借助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性,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为家长和监管部门提供透明且可信的数据追踪,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推动AI企业与教育机构跨领域合作,开发针对青少年的AI素养教育课程,让青少年在学习AI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对AI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
监管部门则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平台严肃惩处。同时,加强对新兴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提前制定规范,引导AI技术健康发展。例如,针对未来AI可能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对青少年进行诈骗、诱导等风险,提前制定技术标准和监管规则,防患于未然。
科技的发展不可阻挡,但不能以牺牲青少年的未来为代价。在AI“狂飙”的时代,社会各界需携手共进,为青少年筑牢防护网,让他们在科技浪潮中健康成长,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