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侨幸存者发声,大量中国人被埋,听到有人喊救命,却救不出

浩晔来看趣事 2025-03-30 21:41:14

文l张飞

编辑l张飞

地震,中国人对地震的感受最为深刻。

从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到后来的汶川地震,今年西藏日喀则再次爆发地震,老百姓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那么渺小。

3月28日,缅甸爆发了一场里氏强度高达7.9级的浅表级地震,

地震来临的一瞬间,房屋倒塌,满目疮痍,不少老百姓直接被压倒,埋在废墟中。

据不少现场华侨表示能够听到在废墟底下华人发出的呼救声。

此时此刻远在国内的我们看到也是揪心不已。

在国内地震爆发时上限存在无数的隐患,即便救援人员和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依旧存在不少的担忧和恐慌。

更别说此次地震爆发的地域在国外的缅甸地区,据了解缅甸周围地区老挝、柬埔寨、甚至就连云南地区都能明显的感受到地震的波及。

根据报道统计此次缅甸爆发地震到目前为止死亡人数已超数千人,

波及老百姓人数还在不断上涨,这其中还有不少华人华侨。

根据受灾地区幸存者讲述大量华人华侨聚集区也在此次地震波及范围的中心点,

更明确表示大量中国人的受灾位置聚集在三处左右分别是:新长城酒店、Winster酒店、sky villa小区。

地震爆发的准确时间在3月28日中午12:50,按理说这个时间大多数老百姓应处于休息状态,谁都没想到会突然爆发如此强度的地震。

根据专家表明此次地震爆发属于浅表性地震,对地面破坏力非常大,也因此波及到大量老百姓。

此次地震爆发的震源离缅甸市区不远,大家可以想象连中国云南地区都能感受到地震的波及,此次地震的强度造成的破坏性有多大!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地震”这两个字实在是太熟悉,更是曾经为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和惨痛的记忆。

我们更清楚地震带来的破坏性以及对老百姓的伤害,与此同时缅甸地区也迅速启动震后救援方案。

同时专家给出答复地震爆发后会伴随着多次余震,其中余震的强度和有可能造成建筑物二次坍塌,希望老百姓能够注意自身安危。

地震对我们人类而言破坏性实在是强烈,能做到的也只不过是在灾难爆发后的尽力救援。

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地震来得如此突然,没有任何准备。

相对于夜晚突然爆发的地震,午后时件造成的人员伤害相对较小。

毕竟夜晚大部分人都处于熟睡状态,很难在地震爆发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和转移。

此次地震对缅甸周围地区造成不少影响,其中最令人揪心的就是我们远在缅甸地区的华人华侨。

如今他们可以说是孤立无援,谁也不清楚救援队伍能否在第一时间进行救助,受到灾害的华人华侨又能否坚持到救援队伍的到来?

地震发生后不少亲身经历的华人幸存者纷纷表示“心有余悸”,

自己所在当地的住宅遭到严重破坏,损毁十分严重,不仅如此这场地震造成当地超过20%的建筑物坍塌。

此时此刻不知道有多少受灾群众等待救援,我们的同胞又处于怎样的惶恐和害怕中。

劫后余生的华侨们回忆着当时灾难爆发的一瞬间,更是纷纷感到后怕和惶恐,有些华侨前脚刚踏出酒店,下一秒就亲眼看到酒店的坍塌,

在这片坍塌的建筑物,下面还有不少的华人华侨在其中,甚至能够听到他们的呼救声。

也有人表示接到了他们“平安”的消息后,再次要联系亲人就处于失联的状态,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

这场地震爆发后远在缅甸地区的华人华侨他们的家人又该有多么的焦急和心痛。

一瞬间一场地震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又为多少家庭带来阴影!

我们看到当地的幸存华人华侨已经开始“拧成一股绳”到处寻找失联的朋友或亲人,此时此刻他们很清楚只有自救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谁比他们这些亲身经历这场地震的当事人更希望同胞们能活下来。

尤其是听到一句句中文呼救声,悲痛在心中难耐,或许那一瞬间看到的是绝望,是痛苦,是无奈,是无助,更是害怕,这些呼救声悲痛的让人心碎。

异国他乡,不是我们国人说前往救助就能即刻到达现场,

不是我们众志成城奔赴灾区就能第一时间进行援助的自由。

此刻我们幸运的感受到自己在国内即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第一时间各地迅速做出回应,

彼时在缅甸的那些同胞们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无助和彷徨,也是无可奈何。

不管是地震的爆发还是余震的发生对当地来讲情况都十分严峻,地震造成的冲击波和威力更是超乎想象。

我们也希望当地能够快速响应进行救援,毕竟时间就是生命,提前一分钟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缅甸地区发生地震后各个国家也迅速组织救援,可这条救援之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看在发生地震的中心地区道路受损十分严重,原本平坦的公路出现了多处断裂。

想要节约时间进行救援很大情况下需要“抢救受损道路”,否则就意味着在救援人员输送,和物资分配上面临极大的障碍。

原本短时间到达的地震中心地区现如今却需要更多时间,这对救援造成极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影响。

对国内来讲三月份的天气算得上不冷不热,可在缅甸的曼德勒地区如今气温高达40度,对人、对物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对压倒在建筑物下等待救援的受灾群众来讲,如此高温度对人体伤害极大,在心理和身体双重影响很容易面临危险,再加上外部原因救援更是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对逝者来讲面临着严重影响,我们都知道人体死亡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如果不进行处理,不仅仅是细菌,就是味道也很难忍受。

当地在电力疏通方面能否第一时间进行维修,保证殡仪馆、火葬场、等单位能够及时应对,接收逝者。

大灾之后面临大疫这是亘古不变的“循环”。

最后当地气温如此居高不下,百姓的救援物资和食物储存也是一大考验,水和食物,尤其是速食产品很难在高温下储存时间过长。

另外在救援物资中少不了各项药品,其中涉及到部分液体、部分需要冷藏的特殊药品,在如此高温环境下很难得到保存。

这不仅仅是对救援队的挑战,也是对当地环境、当地受灾老百姓的考验。

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缅甸受灾地区进行灾后救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见多了在国内遇到危险,遇到灾难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单位紧急救援紧急响应的政策,不管遇到什么危险,什么困难都要第一时间以老百姓为第一,不知道当地的有关部门是否也能够以这种准则为目标。

灾难的爆发是最能考验一个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处理和应对措施,

要知道此时此刻还有更多的受灾老百姓等待着有关部门的援助。

作为我们相邻的国家中国也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在缅甸政府的请求下,

对缅甸地区紧急拨款一亿元人民币进行救助,同时派出两支救援队奔赴现场对受灾老百姓进行驰援。

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中国救援队已经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受灾老百姓进行救助。

此时此刻争分夺秒,每一分钟都代表着一条生命的流逝,我们快一分钟也许就能帮助一位老百姓脱离危险。

这一点完全看出作为大国我们的职责以及面临危险和灾难来临时承担的责任。

如今在我国境内大批量的救援物资迅速集结驰援缅甸灾区现场,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受灾群众,

不仅如此本着大国主义精神以及友好态度,地方人民政府也迅速做出救援方案。

最令人感动的是缅甸外交大使馆的外交官们在地震爆发的第一时间全力进行救援,协调各方面的物资,尤其对华人华侨进行统计和安慰。

那些自发组织救援的志愿者们也快速奔赴灾区现场伸出援助之手,虽然我们是不同国家的人民,但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刻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

灾区现场的华人华侨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走出这场灾难带来的危险,也希望大家能够第一时间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信息来源:

新黄河 澎湃新闻 北京日报客户端 环球网 央视新闻

新黄河

澎湃新闻

北京日报客户端

环球网

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

浩晔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