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筱筱
闺蜜兰兰最近被她家宝宝乐乐折腾得苦不堪言,乐乐特别粘人,只要妈妈不在视线范围内,就哭闹不休,甚至吃饭都要妈妈抱着。这让兰兰身心俱疲,工作也受到影响,每天出门上班都得提心吊胆,生怕吵醒乐乐引发一场“哭闹大战”。
孩子依赖妈妈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毕竟,孩子未出生时就在妈妈的子宫里,与妈妈相处的时间最久,从妈妈那里能获得满满的安全感。然而,如果孩子对妈妈的依赖过度,妈妈一离开就哭闹不止,那可能就是分离焦虑在作祟了。
分离焦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大哭大闹。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与妈妈分离的时间变长,入园前会死死拽着妈妈不让走,入园后怎么安慰都难以平静。而且,孩子会变得喜怒无常,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摔东西。
孩子失去依赖后,安全感骤降,会变得异常胆小害怕,对陌生人高度提防。在幼儿园里,他们往往独来独往,不愿与小伙伴和老师交流。严重时,甚至会在半夜突然惊醒大哭。
不吃东西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时常用的对抗方式。心情不佳导致胃口不好,而孩子一旦不吃东西,家长通常都会选择妥协,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的孩子,容易情绪暴躁。积压的负能量让他们不断否定自己,又缺少小伙伴的鼓励,很容易陷入自卑或抑郁的情绪之中。
有些孩子还会因分离焦虑出现身体不适,比如在幼儿园呕吐、肚子疼,可一回到妈妈身边,症状就消失了。还有的孩子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不安,比如频繁要求妈妈的陪伴,或者拒绝参与集体活动。
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不适,都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干扰。孩子本应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若被不良情绪占据,快乐又从何谈起?而且,这也会影响孩子正常交友,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在生活中可能会处处碰壁。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呢?
孩子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理解妈妈的暂时离开并非抛弃。如果家长离开时不跟孩子说明去向和归来时间,孩子就会误以为妈妈不要自己了,从而产生焦虑。家长离开孩子前,一定要耐心地跟孩子解释清楚自己要去做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下午 6 点就回来陪你哦。”让孩子心里有个底。
如果妈妈因急事突然离开,其他家人要及时安抚孩子,告诉孩子妈妈离开的原因和回来的时间。这期间,不要让孩子一直沉浸在哭闹中,要通过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带孩子出去散步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妈妈回来后,要第一时间抱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爱,这样孩子不安的情绪就能很快得到缓解。而且,妈妈要多和孩子交流在离开期间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妈妈即使不在身边,也是想着他的。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逐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同时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伙伴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适应没有妈妈陪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