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心,首相年产,英国如何在脱欧后经济一路下坡的?

猫爷进渔场 2025-04-08 14:40:5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16年6月23日,无数英国公民齐聚曼彻斯特市政厅,等待公投结果的出炉。

当计票官宣布,脱欧程序以3.8%的优势得到通过时,全世界都沸腾了,无数英国民众和政客认为,英国或将再度开启日不落帝国的“盛世”。

不料,近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却因破产、骚乱接连登上热搜,国家经济趋于崩盘。

从“脱欧公投”到首相走马灯式换人,英国仿佛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脚油门踩到底......

脱欧成功?

2016年,一场席卷全英的全民投票吸引了全世界的焦点。

72.2%的英国公民参与进这场史无前例的投票,最终“脱欧”阵营以3.8%的优势取得胜利,英国自此彻底成为欧洲大陆的局外人。

不过,当英国政客们高举“夺回主权”大旗冲向脱欧投票箱时,或许没人想到这场豪赌会把国家经济拖入泥潭。

时至今日,英国超市货架上日渐稀疏的蔬菜、港口堆积如山的腐烂货物、企业主们焦头烂额填写的海关申报表,无时无刻不在把“脱欧”的代价摊在每位纳税人面前。

那个曾经以“自由贸易”为荣的国家,如今连一颗生菜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摆上餐桌。原本畅通无阻的英吉利海峡隧道,现在堆满了等待清关的货车,司机们不得不带着睡袋在车厢里熬过48小时。

这不是什么灾难电影场景,而是英国多佛港每周上演的日常。

以前三天就能到巴黎的水果,现在要多花200英镑冷链成本,客户宁愿改从西班牙进货。

当英国渔民眼睁睁看着捕捞的扇贝因报关延误在码头发臭时,欧盟国家的水产品却通过零关税通道涌入英伦三岛。

这种突如其来的贸易逆差,让英国财政部每年平白损失了47亿英镑关税收入,相当于每个家庭多交600英镑“脱欧税”。

随之而来的,是跨国企业的撤离潮。

日产关闭桑德兰工厂那天,厂区上空飘着的不是英国国旗,而是日方代表遗憾的鞠躬。

这座曾年产50万辆汽车的“北方经济引擎”,如今只剩生锈的流水线和失业工人抗议的标语。

最讽刺的是,英国引以为傲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因为法国电力集团担忧政策风险而不断推迟,工期从10年拖到15年,预算从180亿英镑飙升到320亿,数百亿的项目活生生拖成了“烂尾楼”。

而脱欧派政客承诺脱欧后的“全球化英国”,在人才市场上遭遇了最尴尬的反噬。

各大高校,未来的科技精英毕业后能留下的不足三成,英国在高端人才争夺战中,既失去了欧盟的基本盘,又没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大批来自欧洲各国的高校教授,纷纷选择离开英国,原因是续签手续的繁琐与高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帝国理工学院的印度留学生同比暴涨40%。

当然这并不是脱欧后唯一的影响,还有英国首相走马灯式的换人。

首相走马灯

从特蕾莎·梅的《契克斯计划》流产,到约翰逊硬脱欧的豪赌;从特拉斯的迷你预算引爆债市,到斯塔默试图缝合与欧盟的裂痕。

短短八年六易其主的首相府,俨然成了英国政策试验场。

这场闹剧一般的首相辗转秀,最荒诞莫过于2022年特拉斯45天的首相任期。

这位撒切尔的狂热信徒,在唐宁街的办公桌上刚铺开《自由港法案》《减税计划》,市场就用最冷酷的方式撕碎了她的蓝图。

英镑汇率断崖式下跌,国债收益率飙升至5%,养老基金面临爆仓,英格兰银行被迫紧急购债。

当特拉斯宣布撤回减税政策时,伦敦金融城的交易员们甚至来不及修改做空指令。

这位英国史上最短命首相创造的不仅是政治笑料,更让财政缺口凭空多出300亿英镑的黑洞。

这场闹剧的余波至今仍在震荡。

斯塔默内阁接手时,财政部账本上的赤字已膨胀到200亿英镑,相当于每个英国人要背负3000英镑的隐形债务。

而首相的频繁变动,也带来政府政策的各种急转弯。

除此之外,外交舞台上的进退失据,则让英国彻底沦为国际笑柄。

约翰逊挥舞着“全球英国”的大旗,却在跨太平洋贸易协定的谈判桌上发现,12个成员国开出的准入条件,竟比欧盟单一市场还要苛刻。

斯塔默试图通过务实外交,向布鲁塞尔递出橄榄枝,却被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醒“别妄想特权通道”。

在被欧盟拒绝后,斯塔默试图深化对华合作,又被华盛顿的《芯片法案》捆住手脚。

唐宁街的外交官们不得不随时切换工作模式,在亲美、亲欧、中立各方面来回辗转腾挪。

这直接导致,几任首相在上台后推出的各种改革政策,没有一个成功的。

当时,英国财政部智囊私下算过一笔账:要兑现“不增税、不砍福利、重振基建”的三重承诺,除非英国经济突然出现3%的奇迹增长。

而这个数字,自脱欧后就没再出现过。

产业“空心化”

现如今的英国社会,早已是乱象一片。

在社会福利方面,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崩溃。

公立医院等待免费候诊的人数,已经排到760万人。

然后是落后的医疗器械。

在曼彻斯特皇家医院里,上世纪70年代的X光机仍在服役,而隔壁私立诊所的核磁共振仪却闲置着等待富豪光临。

这种割裂在财政数据上体现得更为残酷:政府每年为维持福利体系耗费GDP的20.3%,却拿不出3亿英镑更换早已超期服役的ICU设备。

更荒诞的是,当财政大臣宣布冻结个税起征点时,伦敦金融城的避税天堂正帮助富豪们将270亿英镑资产转移到开曼群岛。

这种“劫贫济富”的福利体系,最终演变成中产家庭被迫支付双倍代价——既缴纳高额税收,又自费购买私立教育和医疗。

而与此同时,曾经让英国骄傲的工业血脉,如今正以每天2400万英镑的速度流失,产业不可避免走向空心化。

日企关闭桑德兰工厂时,带走的不仅是2000个岗位,还有价值37亿英镑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当德国大众收购劳斯莱斯、印度塔塔吞并捷豹路虎,这个发明了蒸汽机的国度,如今本土汽车品牌只剩迈凯伦在苦苦支撑。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中国宁德时代投资5亿英镑在匈牙利建电池厂时,英国本土的电池初创企业却因政府补贴延迟宣告破产。

目前,产业空心化所产生的恶果,英国人民每天都在吃。

超市货架上,波兰苹果比肯特郡本地产品便宜30%;

建筑工地上,从中国进口的预制构件比本土生产节省两周工期;就连大本钟的修缮工程,都要依赖西班牙的青铜铸造技术。

这种全方位的产业失守,使得英国贸易逆差在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1270亿英镑,相当于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欠世界3.5亿英镑。

当财政大臣试图用“服务贸易顺差”来粉饰太平时,没人提醒他这些顺差里包含多少离岸金融的灰色收入。

而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的后果,就是民众的暴力与骚乱。

反移民暴徒砸碎唐人街玻璃,12家米其林餐厅悄悄撤下了亚洲美食的招牌;环保主义者封锁M25高速公路时,物流公司不得不把每趟运输成本预算提高18%。

最惨烈的是2023年的圣诞节,极右翼分子与警察在牛津街的混战,直接导致零售业损失23亿英镑。

现如今,这个曾经的“世界工厂”正在经历脱欧与政府动荡的双重阵痛期。

金融资本的贪婪吞噬了产业升级的资金,福利主义的惯性消磨了改革锐气,而政治短视和屡屡上演的首相更迭,让每次转型都沦为半吊子工程。

当德国用工业4.0重塑制造根基、中国以新能源产业开疆拓土时,英国却还在为是否恢复文法学校辩论不休。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现如今早已连帝国余晖都看不到,在走向下坡路的道路上彻底一去不复返。

参考资料

张飚.脱欧五周年,英国过得怎么样[J].世界知识,2025

英国“短命”首相,背后都是跌宕[N].环球时报,2022

0 阅读:3

猫爷进渔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