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多地旱象加剧,尤其广西大部区域气象干旱情况已达“特旱级别”,引起多方关注。根据央视新闻最新通报,未来几天南方将迎来明显降雨过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旱情缓解。但与此同时,强对流天气也将随之而来,对公共安全和农业生产提出更高防范要求。
自3月以来,广西的降雨量显著偏少。监测数据显示,整个3月,广西大部降水仅为常年同期的一半,而进入4月后,这种干旱趋势持续加剧。多地降水量不足常年的两成,甚至出现连续无有效降水的情况,导致地表干裂、水库蓄水锐减、农业用水紧张,严重影响春播与作物生长。
与此同时,广西及周边地区近期气温偏高,蒸发量显著上升,进一步加速了土壤干旱的恶化。例如,广西西北部、桂中等地已出现严重干旱至特旱现象,农作物大面积缺水枯萎。各地气象部门已启动干旱预警与应急措施。
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两天(4月23日至24日),随着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抬升的共同作用,南方地区将迎来一轮较为明显的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大部地区均有望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雨势突出,南部沿海及山区局地伴有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虽降雨有助于缓解旱情,但由于干旱区域土壤结构松散、吸水能力差,短时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公众在关注降雨利好的同时,也需提高防范意识。此外,夜间至清晨时段,南方多地气温偏低与湿度交替波动,或加剧局部区域人体不适,特别是儿童、老年人需注意防寒保暖。交通出行方面,需防范强降雨对道路通行安全、城市排水系统造成的压力。
农业方面,专家建议受旱地区应做好蓄水调度和滴灌等高效灌溉准备,合理安排播种节奏,确保在降雨来临时快速补水、恢复农业秩序。同时,相关部门需密切关注未来天气变化,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和应对指导。
南方“旱涝并存”的气候模式或将成为今后春季常态。面对极端天气频现的新气候环境,如何通过提升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联动应急机制,将是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亟需共同思考与应对的重要课题。
前年干旱,去年洪涝,今年更是百年难遇的干旱,很多小河断流了,农民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