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大厂的AI新闻越来越多了?
不是今天谁家的大模型开源了,就是明天谁家又搞了个新应用。
说实话,看得我都有点焦虑,感觉一不小心就要被时代抛弃了。
大厂AI“叛变”?
前段时间,我一个在BAT(百度、阿里、腾讯)的朋友跟我吐槽,说他们部门最近都在研究Deepseek,还说以后可能要全面接入。
要知道,以前他们可是对自研大模型信心满满的,怎么突然就“叛变”了?
我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Deepseek是真的猛!
据说它的算法优化做得特别好,能让算力成本大幅下降。
简单来说,就是用更少的钱,做出更好的效果。
这对于大厂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你想想,现在AI竞争这么激烈,谁能降低成本,谁就能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
所以,与其自己吭哧吭哧地烧钱研发,不如直接用Deepseek的API,省时省力,还能更快地看到效果。
而且,Deepseek的开源策略也很有意思。
它把自己的技术公开,让大家都能用、都能改。
这样一来,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推动AI技术的发展。
就像开源的Linux系统一样,大家一起维护,不断改进,最终成为行业标准。
所以,与其说大厂“叛变”,不如说他们更务实了。
在商言商,谁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他们就选择谁。
毕竟,最终的目标是赚钱,而不是死磕技术。
腾讯才是真大佬?
不过,要说这次AI浪潮中最大的赢家,我觉得还得是腾讯。
就在前几天,腾讯也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了,以后大家可以在微信小程序里直接使用DS搜索功能。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微信是什么?
那是国民级应用啊!
14亿用户每天都在用微信聊天、支付、购物、看新闻……现在,腾讯把AI搜索功能直接搬到微信里,相当于让14亿人都能随时随地体验到AI的强大。
你想想,以后你在微信里搜个东西,不用再跳转到浏览器,不用再忍受各种广告和垃圾信息,直接就能得到精准、高效的答案。
这体验,简直不要太爽!
而且,腾讯的商业模式也很聪明。
它不直接卖AI技术,而是把AI技术融入到自己的产品里,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
这样一来,用户用得越多,腾讯就赚得越多。
就像茅台、可口可乐一样,你可能不喝,麦当劳、华为、小米、苹果,你可能不用,但你肯定离不开微信。
这就是腾讯的护城河,也是它在AI时代最大的优势。
算力战,谁赢了?
以前,我们总觉得美国在算力方面领先我们很多。
毕竟,他们有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巨头,还有台积电这样的代工大厂。
但这次Deepseek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Deepseek通过优化算法,大幅降低了对算力的需求。
这意味着,我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地堆砌硬件,也能做出媲美甚至超越美国的大模型。
而且,我们的国产算力也在不断突破。
就拿3H芯片来说,现在不仅在中芯国际打满,还在龙二FAB回片成功。
这意味着,我们在算力方面已经具备了自主可控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国内的推理芯片公司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未来,随着腾讯的14亿用户对推理算力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公司将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
所以,算力战,我们真的输了吗?
我觉得未必。
虽然我们在高端芯片方面还有差距,但在算法优化和应用创新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AI尽头是省钱?
很多人都担心,AI发展到会不会导致算力需求不断下降,从而影响芯片行业的发展。
但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你想想,如果训练出来的大模型没人用,谁还会去训练?
只有当用户越来越多,推理算力需求才会变多。
而且,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我们还会继续训练升级下一代模型,或者开发新的模型。
所以,无论是训练算力还是推理算力,其需求都与用户使用量成正比,而不是与大模型的算法成反比。
只要AI应用不断普及,算力需求就会持续增长。
而且,开源Deepseek大模型在低精度训练与推理领域正崛起。
目前,海外主要依赖高端算力的堆砌来提升性能,而国内则更加注重通过优化FP8训练和FP4推理的计算效率来实现技术进步。
国内在开源大模型的发展上,会更加注重算法整体的工程优化,致力于持续提升算力效率,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模型规模和复杂度;此外,强化学习方法已经成为训练开源大模型中的绝对主流,在提升模型性能和适应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推理阶段,Decode阶段对算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以使用相对便宜的推理芯片来满足需求,从而降低整体成本;Prefill阶段则需要更大的算力支持,所以一些公司(如字节)在Prefill阶段更愿意选择高性能的芯片来替代传统的A100等高算力需求芯片。
平衡算力需求与成本效益,来实现更加高效的推理过程。
总而言之,AI的尽头不是算力下降,而是算力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更高效的算法,更先进的芯片,更智能的应用,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所以,全球“AI战争”真的结束了吗?
我觉得还远远没有。
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而我们,已经赢得了先机。
Open AI 的应用层还是英伟达的算力层面,都被我们突破封锁,我们已经赢了。
你觉得呢?
下一个十年,谁将引领AI的未来?
或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