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发布会,让整个轮胎圈集体破防。
当福建土楼的千年夯土墙被米其林浩悦五代发布会灯光点亮时,这场看似“跨界混搭”的活动,实则暗藏了品牌营销的顶级逻辑。
今天我们来和大山一起,从营销角度一起复盘这场发布会,看看轮胎业可以抄什么“作业”?
即是浩悦5的发布会
也是一场营销盛宴
米其林浩悦5的发布会,与其说是新品亮相,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剧场”——用场景重塑用户认知,用体验替代功能宣讲,用情感撬动社交传播。
1. 场景即内容:用“千年土楼”讲透“安全始终”
米其林抛弃了品牌发布会惯用的“酒店演讲+PPT参数”模式,转而将福建土楼。

这一选址绝非偶然: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家园”的安全象征,这座历经600年风雨的圆形建筑,被米其林赋予“守护家庭出行安全”的隐喻,与浩悦五代“从新到旧 安全始终”的卖点完美契合。
当现场观众脚踏青石板、仰视环形夯土建筑时,无需任何PPT,品牌价值已通过空间体验直接植入用户心智。同时也让车主在刷到发布会视频时本能联想到“安全可靠”。
2. 实验即营销:让用户成为“技术代言人”
当同行还在用“胎面橡胶分子结构图”解释技术时,米其林直接把实验室搬到了土楼天井。
排水性实验的巧妙设计,让用户通过肉眼可见的水位变化(新胎U型沟槽排水速度比上一代产品提升22%),自行推导出产品优势。
这种“去专家化”的沟通方式和“小米雷军”营销一样,使得Evertread 3.0高分子功能团和Active+100%独研橡胶配方等技术参数,被转化为“看得见的6米刹车距离”。


这些“心机”让技术参数变成可触摸的体验——正如现场一位区域经销商感慨:“以前给客户讲胎面含硅量,人家打哈欠;现在发实验视频,客户立马可以下单。”
3. 5K共振:把发布会变成“社交传播引擎”
同时,米其林还将社媒时代的传播链玩到极致:
KOB(总裁叶菲)为品牌和产品定基调、树立价值观;
KOE(技术主管钱堃)站在用户角度,对产品性能做了人文化的表达。那句“刹车缩短的这6米,丈量的不是冰冷的距离,而是生命的重量”,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KOL+KOC 覆盖垂直圈层(轮胎/汽车博主)与泛人群(网红达人),产出大量文章和短视频,触达更多的消费者,增强产品口碑;
KOS(经销商直播) 让销售端在朋友圈、视频号上实时发布“实验对比图”,相比传统的推销,这些真实的内容、情感,更容易让客户接受,可能会加速购买决策。
这场整合营销,让我突然读懂了顶级营销的底层逻辑:好的品牌故事,能让每个参与者成为你的广播站。
如果轮胎品牌也在发愁自己的品牌声量小,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这种策略?我想哪怕只做到4K、3K,可能也会有不小的提升。
从“卖轮胎”到“造记忆”
品牌营销如何做到深入人心?
复盘米其林营销史,你会发现,浩悦5发布会的惊艳绝非偶然。
轮胎行业长期困于“三无困境”:无颜值、无社交、无复购(替换周期5-8年)。
但米其林用百年历史证明,耐消品同样可以成为“社交货币”,其营销战略的底层逻辑,恰恰击穿了行业常见的三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耐消品不需要直面消费者(DTC,Direct to Consumer)”传统观点认为,轮胎作为渠道依赖型产品,只要抓渠道销售即可,不用做C端营销。
但米其林早在1998年就推出《米其林指南》,通过美食榜单与C端用户建立情感连接,一家以轮胎起家的公司,却成功打造了享誉全球的美食指南。
而《米其林指南》具备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也成功将这样的信任感嫁接在了主营业务轮胎上。
这种出乎意料的跨界,让米其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误区二:“品牌营销就是蹭热点、做网红”很多品牌的营销都非常短视,想通过某个广告赞助、某个热点话题、某个网红产品实现销量增长和品牌的跃升,缺乏系统化的营销打法。
这样今天做一个单点营销,明天再做另外一个单点营销,无法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认同。
但我们看米其林一百多年的营销动作,本质都在做同一件事:把产品特性转化为人类共同情感。
必比登形象(轮胎人Bibendum)从1898年沿用至今,成为全球认知度最高的品牌符号之一;
连续20年赞助勒芒24小时耐力赛,用极端环境向消费者验证性能高度;
本次土楼发布会看似追“国潮”热点,实则还是延续1923年“用旅行唤醒需求”的底层逻辑。
而这种长期主义带来的是超高溢价能力:米其林乘用车轮胎均价虽然较竞品高15%-20%,但市场份额仍稳居中国高端市场前列。
误区三:“营销不需要专业团队”大部分轮胎企业常把营销团队当做市场部的附属品,更有一些厂家连营销人员都没有。
品牌传播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全方位考虑的复杂过程,从市场调研、目标客户定位,到整合和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传播内容策划,再到执行与效果评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许多轮胎品牌由于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往往只能凭借老板或个别员工的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品牌传播,导致传播策略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有效的传播合力。
以米其林浩悦5发布会举例,如果背后没有一个顶级的营销团队配合,能够做到这样超乎预期的效果吗?
留给轮胎品牌的启示录
米其林的营销战略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轮胎这个“黑箱产品”领域,用户购买的从来不是橡胶与钢丝,而是对安全的信任、对品牌的情怀,甚至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开宝马配米其林)。
当中国轮胎品牌还在价格战中内卷时,米其林早已用“场景体验+社交裂变+长期主义”构建起护城河。
这场发布会的真正价值,在于给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公式:技术参数要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关键时刻”(如刹车6米),渠道优势要升级为“社交资产”(如经销商直播);
而品牌建设更需要一场持续百年的“价值长征”——毕竟,能跨越周期的从来不是网红爆款品牌,而是印在消费者心里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