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政客,西装革履,职业假笑,握手言欢……
这就是近日北约华盛顿峰会上的景象,而此次峰会恰逢北约成立75周年。
在这场看似欢声笑语的聚会上,北约成员国的政客们热火朝天地讨论俄乌冲突、印太和东北亚局势等议题。北约是冷战阵营对抗和集团政治的产物,但冷战结束后,这个组织非但没有被丢进历史的“垃圾箱”,反而不断扩大霸权触角、挑起地缘冲突。(另见本号文章《冷战产物,早该丢进历史的“垃圾堆”》)走过75年的北约,已经成为全球安全稳定的“系统性挑战”。“递刀拱火”心不死。北约这个“幽灵”在美国的主导下,延续冷战思维,贩卖自己一手制造的“安全焦虑”,以树立“假想敌”维系存在、越界扩权,对全球事务指手画脚、拱火浇油。“炒炒冷饭”。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长期的经济和军事支持,展现对乌“统一战线”的“坚强决心”,是此次北约峰会的优先事项。
种种举措,说到底就一个目的:扶持乌克兰这一前线“打手”,让北约能够以最小代价达到其抗俄制俄的目的。“画画大饼”。不出意外,在乌克兰“入约”这一问题上,北约又给泽连斯基描绘了“美好蓝图”。早在峰会召开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已表示“美国和德国强烈反对邀请乌克兰加入北约”。在峰会宣言中,北约又提“乌克兰的未来在北约”,并将“继续支持其走上不可逆转的全面欧洲-大西洋一体化道路,包括加入北约”。但这一表态性的发言,既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也没有完整的路线图,空谈缥缈的愿景,不谈实际的举措,雷声大雨点小,让乌克兰只能“望梅止渴”。“壮壮胆子”。当然,北约也不忘在联盟内部集体打气,以加强所谓“集体防御”。
开展更频繁、更大规模的军演;
加强前沿陆军,尤其是东欧地区驻军的训练和演习;
加强太空作战能力;
建立综合网络防御中心,提高网络作战能力。
从南斯拉夫到阿富汗,从利比亚到乌克兰,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北约所谓的“自身安全”都是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的。北约再怎么强调“维护和平”“危机预防”,都改变不了它是“冲突制造者”的真面目。剑指中国炒“威胁”。“北约入亚”是此次峰会的另一关键议题!峰会声称“中国的野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实质是美国妄图将北约的魔爪深入亚洲,拉拢裹挟地区国家围堵打压中国。“甩锅”中国。北约不仅不反思自己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和政策,反而污蔑中国“军事援俄”是俄乌冲突进程的“决定性推动者”和冲突长期化的重要原因。北约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持续散布美国捏造的虚假信息,无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客观立场和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再次公然抹黑中国,挑拨中欧关系,破坏中欧合作。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谁在推波助澜,谁在劝和促谈,国际社会有目共睹,轮不到北约用一纸声明对中国说三道四。围堵中国。峰会召开首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就表示,北约将在人工智能、虚假信息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与印太伙伴国启动新的联合项目,拉帮结派、全域遏华的图谋昭然若揭。在峰会宣言中,北约大言不惭地声称“印太地区对北约来说很重要,因为该地区的发展直接影响欧洲-大西洋安全”。长期以来,美国一边纠集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成立“奥库斯”,一边又拉着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建立“四国机制”。北约与中国周边国家强化军事安全关系,就是想推动北约“亚太化”,将地区国家拉入美围堵中国的“战车”,在搞乱欧洲之后,再来搞乱亚太。(另见本号文章《北约?不约!》)
貌合神离的东欧。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峰会前夕先后访问俄罗斯和中国,积极就和平解决俄乌冲突开展“穿梭外交”。(另见本号文章《没有预告、打破惯例,他为何“突访”中国?》)保加利亚总统拉德夫则以“不同意看守内阁对北约峰会的框架立场”为由,拒绝参加北约峰会。离心离德的法国。法国是欧洲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马克龙一直以建立欧洲自己的军事体系为己任,多次呼吁并推动组建“欧洲军”,希望脱离北约的军事控制,实现欧洲防务自主。“新帅”已定,拭目以待。此次北约峰会上,正式确定了原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为新一任北约秘书长,接替斯托尔滕贝格“十多年艰难时期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