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一种古老的打猎习俗“围山打猎”,尽显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银子体育 2019-01-03 13:28:12

每天小编都会和大家分享侗族的不同风俗习俗,我是亮哥哥聊娱乐,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侗族人民一种古老的打猎习俗“围山打猎”。

凡到过侗寨的人,都会看到一些木楼走廊的板壁上,挂着一串串各种野兽的头骨。有的张开着嘴,裸露着两排灰白的牙齿;有的闭着嘴巴,象个椭圆形的葫芦瓢,上面布满各种花纹一一这一串串的头骨,既记载了户主的业绩,也体现着一种古朴的习俗。

侗乡处在大山密林之中,飞鸟成群,走兽繁多,因而侗家喜爱打猎。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打猎经验,在密林草丛中,能辨认各种野兽的足迹;在悬崖陡壁上,能找到各种野兽的窝窟;不管是凶猛的虎豹或是狡猾的狐狸,都有办法把它们捕捉。因此,在侗族的一些家里,一年四季兽肉不断。侗族人民捕猎野兽的方法很多,设陷阱、装铁夹、下套索,但是他们最喜爱的还是围山打猎。

每当农闲季节,常常十人一伙,百人一群地结队上山扫猎。早上,为首的人在寨门外鸣枪为号,召集大家入伍。当人们扛着猎枪,带着猎狗差不多到齐了的时候,再次鸭枪,表示队伍准备出发了。队伍浩浩荡荡,非常热闹。猎队到了预定地点,大部分人被旅去把守各个山头和路口,布下强大的包围圈,然后挑选三至五人带着猎狗去把野兽撵出来。这时,只要有一只猎狗发现野兽的踪迹,它就会用一种特别的叫声招来别的猎狗,一齐追赶。有时,几只猎狗同时发现野兽,它们又会自动分成几个“分队",分头猛追。每当这个时候,猎狗那有节奏的汪汪声,和人们互相招呼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把山林中的飞鸟都吓得扑楞楞乱飞。不久,随着“乒”、“乓”的枪声响过之后,就会传来人们“啊呼!啊呼!”的欢呼声,顿时,整个山林沸腾起来。

猎后回寨时,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猎手们走成一长列队伍,猎狗昂首摆尾走在前头,抬着猎物的人走在队伍的中间,一个个澎古采烈,俨然是一支凯旋的队伍。如果猎获的是老虎、野牛或山猎等较大的野兽,那就更不一般了。猎队回到寨边,不但欢呼雷动,而且人人鸣枪。一是向村人报告胜利消息,二是表示他们打到了大的野兽,请老人小孩前来观看。鸣枪以后,他们抬着野兽从村中走过,一直抬到寨中间的鼓楼坪摆放。这时全村男女老幼纷纷前来观看。有的妇女和小孩,往往被猎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捕猎经过而惊叫起来。如果说,侗族人民这种捕猎方法还带有一点原始社会的痕迹的话,那么,在分配猎物上,这种痕迹就更加明显了。“见者有份”是一条分配原则。猎物洗刮干净后,除了头部以外,其余部分按参加扫猎的人数平均分配,连猎狗也同样分有一份。打猎队在山上打猎时,不管是过路人或在山上劳动的人,只要为他们帮过一点忙,打猎队就会把他当作自己队伍中的一员,同样分给他一份。

侗族猎手对野兽的头是十分珍视的,他们把它分给开枪打死野兽的人.这不但是一种奖励,而且被当作一种纪念品。猎手们把那头骨用绳子串起来,吊在显眼的地方,作为战利品来炫耀。从他家挂的很多头骨看,就可知道是寨里著名的老猎手了。每当打到大野兽时,除了分一部分给各人带回家以外,还要留一部分聚餐。这种聚餐是别有风味的。

选择一家比较宽敞方便的地方作为聚餐场所,各人从家中把饭,酒、蔬菜带来。野兽的内脏用来小炒,每桌数碗兽肉煮好以后,砍成一块一块的,按人数把它分成若干堆,摆在山许多张饭桌连起来的长形筵席上。大家围席坐着,每人面前放一堆兽肉。大家一边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边谈谈笑笑。有的津津有味地描述当天打猎的经过,有的议论下次打猎的计划,还有的手舞足蹈地介绍捕猎野兽的技术和方法。人们的酒意较浓时,便兴高采烈地唱起酒歌来。

对于侗族的这种古老的打猎习俗,反映了侗族人民勇敢能干,聪明智慧的本色,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讨论!

0 阅读:0

银子体育

简介:每天分享不一样的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