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我,也打不过deepseek”,70岁郑渊洁,宣布停更,认输了

自珍谈科技 2025-03-05 02:33:05

70岁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宣布停更了,这个用童话陪伴三代人长大的作家,最终输给了4秒生成故事的AI。​​​

但仔细看这场告别,输的何止是郑渊洁?

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一场与技术的较量。

AI的碾压式效率

当郑渊洁让AI模仿自己写皮皮鲁故事时,机器4秒就交出了完整作品。

这种速度像开了外挂,人类写手日更4000字算勤快,AI却能日产百万字。

资本当然乐开花,平台用AI续写烂尾小说,订阅量立刻涨三成,成本还低得离谱。

但问题来了:这些AI生成的“童话”,版权该算谁的?

郑渊洁维权23年才赢38个案子,现在连法律都跟不上技术狂奔的速度。

机器的致命硬伤

AI能精准复制郑渊洁的文风,却复制不了他的人生。

那个在河南农村长大的郑渊洁,经历过饥荒年代,修过战斗机,这些独特经历酿成了《舒克贝塔》里“开飞机的老鼠”这种奇思妙想。

AI数据库里存着千万个故事模板,但永远编不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这种叛逆金句,那是郑渊洁被学校开除时憋出来的愤怒。

比侵权更可怕的危机

现在孩子们写作业都找AI代笔,62%的中学生承认用过。

短视频把想象力切成碎片,标准答案把创意框成流水线。

郑渊洁急得直拍桌子:“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是头等大事!”

杭州有学校开始教孩子改编童话,容忍“荒诞答案”,但这远远不够。

当我们习惯用AI生成睡前故事,下一代会不会连做梦都按算法来?

人机共舞新规则

不是说AI一无是处。

作家可以用它搞定场景描写,读者能参与剧情互动。

但核心创意必须是人造的,就像郑渊洁藏起600万字未发表作品,立遗嘱要死后100年才公开。

这种带着体温的创作,AI永远学不会。

未来的赢家,不是和机器比速度,而是守护住人性里那点“不实用”的叛逆。

郑渊洁的停更像一记警钟。

当技术能轻易复制文字,真正的创作反而变得更珍贵,那是人类在漫长进化中攒下的想象力火种。

正如他说的:“去看没人看的地方,那里遍地都是黄金。”AI再厉害,也挖不到人心深处的矿藏。

0 阅读:0

自珍谈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