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5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宣布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经过党中央多位领导人的深思熟虑后得到的结果。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要知道,当时中国有很多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也极佳的城市都是首都有利的竞选对象。
北平能最终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偏爱,更有一位“高人”在背后指点。
那么,这位高人是谁?他又是如何推动北平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呢?
一、 首都的重要性
首都,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呼,在古代也称为国都、都城。
它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发展,首都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家的门面和担当。
北京天安门
人们常通过首都的繁华和文明程度,来判断这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正如大家常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
这个比喻可谓形象且贴切。
由此可知,首都的确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尤其是对于新政权而言,它关乎着这个政权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政权的稳固和发展至关重要。
此时的新中国也不例外,中央领导人对这件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早在解放战争结束前,就将此事提上了议程,并提出了多种备选方案。
二、中国各城市的竞争优势
虽然近代以来,中国一直积贫积弱,但纵观历史,那些有实力,有故事的名城比比皆是。
它们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条件,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时,共有六座城市作为新中国首都的备案城市,分别是南京、西安、开封、洛阳、北平、哈尔滨。
这六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之处。
比如洛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它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从夏朝开始,就一直是首都的热门“选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洛阳
不仅如此,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也在此地交汇,这使洛阳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地,缔造了它的繁荣和昌盛。
而西安,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
它在古时称为长安,是西周和西汉的都城,更是大唐盛世的中心,亦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不少文人墨客,官吏名流都在长安留下了数不尽的足迹。
它的底蕴和魅力,时至今日仍让世人惊叹。
说到南京,很多人也都十分熟悉。
它又名金陵,与前面两个城市相比,可以说是后起之秀。
南京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前半章”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南方的发展,是随着水路的开发而兴盛起来。
南京也是在此时崛起,成为众多英雄豪杰的聚集地,汉民族抵御外敌的中流砥柱。
孙中山先生更是称它为世界难寻的优越的城市,南京后来还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首都。
除了以上城市外,开封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虽然一座城市的底蕴很重要,但新中国和先前的历朝历代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它不再是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政权。
开封
因此,对于首都的选址,除了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继承性,更要考虑它对于巩固新政权的重要作用。
毛主席了解历史但也不拘泥历史,他明白,新中国必须要有新时代的特色,要和国际接轨,因此这次的选拔标准要多方面考虑。
在一番考察和权衡之后,毛主席将目光聚集在了两座城市上:哈尔滨和北平。
三、毛主席最早属意的首都——哈尔滨
最初,在上述提到的两座城市中,毛主席最青睐的是哈尔滨。
哈尔滨是当时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也是我国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哈尔滨
从经济上来看,哈尔滨是全国的重工业中心,拥有绝对的经济实力。
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来看,哈尔滨距离苏联非常近,方便从苏联取得政治、军事上的援助,为新中国的发展更添一份动力。
因此,哈尔滨成为了中央的“特别关注对象”,毛主席还曾发过电报专门说明迁都哈尔滨一事。
然而,这个意图很快便被国民党察觉。
即便当时的东北地区已经基本尘埃落定,但蒋介石也不愿就此罢休。
他仗着美国的扶持,派出了重兵前往东北,堵住了各个地区的交通要塞。
毛主席看到局势变化,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在哈尔滨建都的计划。
毛泽东在西柏坡办公室外景
四、目光锁定北平
1948年9月8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
在这次会议期间,毛主席就透露出定都北平的意向。
他在和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的元帅徐向前交谈时说道:“北平最好不要通过武力的方式解放。”
大家都知道,战争给一座城市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一时的,战后需要花费大量的物资和时间来恢复。
而此时毛主席将目光锁定北平,一定是希望它能受到最小的伤害,来保证它以最好的状态登上历史的舞台。
聂臻荣
于是,在12月打响的平津战役中,负责指挥作战的聂臻荣考虑到了北平的重要位置,他和另一位将领罗荣桓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应该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如果最终真的确定定都北平,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
罗荣桓听后也表示了赞同,随后给出意见。
“那我们就以武力实力作为底牌,让傅作义不敢轻举妄动,先以谈判的方式进行和平解决,实在不行再动用枪杆子。”
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通过电报发送给毛主席,这也正中了毛主席的心意。
叶剑英
他随即同意了二人的观点,并再三向叶剑英元帅强调,一定要先想办法稳住傅作义,非必要不动用武力,争取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
众将领得到毛主席的指示,于是纷纷想尽办法“劝服”傅作义。
在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下,1949年1月,傅作义终于松口答应了和平改编方案,解放军得以和平的方式进入北平。
得知此消息的毛主席,一方面为北平的解放感到高兴,一方面开始考虑北平的建设问题。
他打电话给叶剑英元帅,叮嘱他在接管北平后,一定要尽全力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尽快恢复民众的生产生活,让经济发展不停滞,各方面建设更进一步完善。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1月,听到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奉命前往中国西柏坡访问,听取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意见。
在这次访问中,毛主席向对方介绍了新中国筹建的各方面情况,还将定都的问题也做了一番阐述。
他提到北平作为新中国首都的首选城市,是基于国内外形势的考虑。
北平既能在政治经济上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和发展要求,又和苏联位置接近,便于两国的联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帮助。
米高扬听完毛主席的意见和观点,心里十分赞同,也为新中国有这样眼光独到的领导人感到高兴。
王稼祥
五、“高人”来访定下乾坤
1949年2月,开头提到的那位“高人”从东北前往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刚到西柏坡,他就直奔毛主席的住所。
毛主席看到访客的真容后,立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位访客就是毛主席阔别已久的老友王稼祥。
王稼祥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从19岁开始就参加爱国运动,并前往苏联学习先进的思想。
他曾在遵义会议中,积极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王稼祥
他一直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沿,是一位具有深远思考和周密计划的共产党领导人。
毛主席在和王稼祥一番寒暄过后,两人谈论起了如今的社会局势和今后的建设之路,其中,也包括选定首都的问题。
一开始,毛主席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将中央的想法直接说出,而是希望王稼祥可以根据目前中国的各方面情况给出自己的意见。
听到毛主席的问题,王稼祥一下子变得若有所思起来。
他深知定都之事关乎新中国的未来,不能有丝毫马虎。
他先不着急给出答案,而是先对几个“热门”城市做了分析。
南京老照片
首先是南京,它是个靠近沿海的城市,当时的国际形势并不稳定,很多资本主义势力仍对我国虎视眈眈。
如果将南京定为首都,就很容易受到敌人的空中和海上威胁。
因此,南京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对象。
其次是西安,西安的地理位置太偏西,很难影响和辐射全国。
虽然处于中国的大后方安全性较高,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因此也不应作为首选对象。
接着,王稼祥又说了开封、洛阳等古都的问题。
此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向南偏移,这两个中原城市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开始跟不上步伐,而且还面临着黄河水患等问题,更不能作为首都的最优选择。
毛主席
王稼祥分析得头头是道,毛主席也听得连连赞同。
既然以上城市都不适合当选新中国首都,毛主席随即问道:“哪里适合成为首都呢?”
王稼祥这才给出了答案--北平。
随后,他有条不紊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北平优越的地理位置。
北平是联系东北和关内的要道,如果将首都定在北平,对于东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他也提到了北平和苏联的距离优势,便于中共中央和苏联的沟通交流。
北京老照片
接着,是北平的安全系数较高。
北平虽然是临海城市,但有辽宁半岛和山东半岛在前方守护,不用担心其他国家的威胁侵入。
听完王稼祥的分析,毛主席更坚定了定都北平的想法。
后来,在多次梳理和考虑之后,他从四个方面做了总结。
一是历史因素。
和其他古都一样,北平也是一座很有内涵的城市。
早在三千多年前,燕国就将北京作为国都,在接下来的历史变迁中,这座城市经受了无数次岁月的洗礼,先后被数个朝代作为都城,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
北京老照片
因此,民众对他的接受度较高。
二是思想因素。
近代以来,北平一直是中国先进思想的萌发地,多少有志青年聚集在此,参加学生运动,传播优秀理念,可以说,北平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引领城市。
三是政治因素。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独裁政府是截然不同的,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
毛主席多次强调,共产党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是完全不同的,为了凸显这种不同,将首都定在北平,可以和国民党的南京政府形成对比。
北京老照片
四是国际因素。
北平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既有利于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犯,又可以和苏联保持密切的接触,不仅在安全上有保障,经济等各方面发展也有很大的优势。
1949年3月,在中央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明确提出了定都北平的想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至此,新中国首都定位北平的计划大致落成。
1949年9月,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的会议上,领导人对国旗和国都问题又进行了探讨。
当谈到北平是否改名为北京时,在场的人都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表示:“改名有利于长远的发展。”
人民日报宣布“北平”改名“北京”
毛主席为什么同意北平改名呢?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形成鲜明对比。
上文提到,国民党政府曾定都南京,将北平改称北京,两者有对比,也有差距。
二是北平是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叫法。
如今已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改名则体现一种新气象和新愿景。
三是党内外人士的呼吁。
赞同改名的群众很多,毛主席也希望顺应民意,因此表示赞同。
经过了数月的商讨和准备,北平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国都,并且改名为北京。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也不负众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榜样和贡献。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明智的选择,时刻都在彰显着党和人民卓越的智慧。
相信在这样的高瞻远瞩下,祖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